北京文化透露《年会不能停2》拍摄中 张若昀白客领衔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6 12:20 1

摘要:《年会不能停2》9月9日开机,董润年回归,张若昀白客主演,北京文化确认仍在拍摄中

《年会不能停2》9月9日开机,董润年回归,张若昀白客主演,北京文化确认仍在拍摄中

前因其实很简单

前作在2024年元旦档与春节档成为票房口碑兼具的黑马,直接把续集的门槛抬了上去

当时好多打工人看完笑着出影院,心里却有点酸,像是有人把办公室里那些说不出口的尴尬都摊开了

说白了,这类“笑里有刀”的职场喜剧,最容易把情绪聚起来

我是在公司茶水间刷到这个消息的,纸杯里的咖啡还冒着气,屏幕上蹦出几行关键字:导演原班、主演回归、已开机

2024年4月,董润年在电影频道直播专访中确认会拍第二部,原班人马优先

那次他没多剧透,只说在策划新故事

换句话说,团队一早就把续作当正事推进,并没有临时抱佛脚

时间线往后挪一挪

2025年7月项目通过国家电影局备案,9月9日正式开机

备案公司里出现了北京合众睿客和上海有态度的名字,这和业内预期一致

截至10月26日,影片仍处拍摄阶段,暂无更多更新

对观众来说,这意味着还得等等,不要被各种“即将定档”的传言带节奏

故事走向呢?

从对外信息看,延续了职场线

张若昀演的刘奔,是众和集团分公司的小组长,白客演的马杰,曾在年会上风头无两

两人重逢后,像把上一部未尽的缘分接着往前推

这一次,刘奔和马杰的二搭被写进职场日常,主线仍是找回个体价值

我猜观众想看的,不只是段子有多好笑,更是他们如何在体制与现实的夹缝里,做一个“不那么难受”的人

更扎心的是,这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

把镜头拉远一点,今年电影市场的底色很亮

2025年中国电影大盘已破400亿元,暑期档收119亿元,信心明显回来了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的势头也带动了一波出海热,影院周边、联名消费都跟着热乎起来

与此同时,抗战胜利80周年相关主题片连番上映,《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这些片子把“记忆”重新拉回公共视野,香港、澳门的活动也很密集,讨论度不低

市场热闹,对一部中体量的职场喜剧来说,是好风口,但也是更拥挤的赛道

我们再看更窄的维度——喜剧赛道

《2025年中国喜剧片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喜剧片市场规模达187.6亿元,同比增长8.3%

这个增速比全国电影市场整体增速还快,说明“想笑”的需求在涨

报告还预计2025年喜剧片规模将到202.5亿元,增速7.9%

换句话说,喜剧仍是稳健的票房发动机,续集只要不“自废武功”,起跑线就不低

别忽视线上内容给线下带来的反哺

线上喜剧内容同样狂飙,2024年原创短剧与网大上线132部,累计播放量超280亿次

短视频平台上喜剧相关账号的粉丝总量超15亿、日均观看时长42分钟,换成直观感受,就是你我每天都在刷笑点

说白了,观众被训练得更挑剔了,影院里的笑点得更精准、更“有后劲”

从创作层面,难点在哪里?

类型电影研究者托马斯·沙茨提醒我们,喜剧擅长提出问题,却不擅长给答案

这话放在讽刺喜剧上尤其扎心

让人笑不难,笑完还愿意一想再想,才真不容易

《年会不能停!

》能成为黑马,靠的正是把职场生态里那些“明知不对却改不了”的细节给拿捏到了

续集要保持这份锋利,又不能只靠复用旧桥段,这是它必须跨过去的坎

有没有可参考的路径?

有两个案例值得看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2》以18.7亿元拿下2024年度喜剧片票房冠军,证明成熟IP的续作效应依然有效

它延续风格与班底,观众认账

另一边,温情路线也行得通

《实习生》的成功则说明,职场喜剧如果有温度,就能跨越年龄与文化差异

对《年会不能停2》来说,一头要保持讽刺的锋芒,另一头把人物关系织得更暖一点,才有机会“可笑可泪”

产业协同也在加速

中影集团与澳门文总签了战略合作协议,要在澳门设立影视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还提到协同开发大湾区相关电影作品

这类联动,看似和一部职场喜剧关系不大,但对整个内容供给和人才流动是加分的,尤其在项目密集的时间节点,会更看重团队的综合调度能力

说回出品方的信息面板

同一份披露里,北京文化参投的《用武之地》已定档12月31日跨年上映

此外,《封神第三部》《欢迎来龙餐馆》《愤怒的老虎》《火星计划》都在后期阶段,《时间之外》《敦煌之玄奘密码》处于前期开发

一个公司同时跑这么多项目,资源的分配与节奏把控会很关键

换句话说,谁能在正确的时间点把最核心的战力放在最需要的项目上,谁就能多拿一分胜算

我很在意演员与角色的“再相遇”

张若昀的刘奔,本质上是个有能力但被琐碎消耗的人;

白客的马杰,身上那点“愣”与“真”,在上一部里是火花

第二次配合,演员会更熟人设,也更容易陷入惯性

这里面导演的“刹车”与“点火”很考手感

说白了,能不能让他们在熟悉的路上走出一点陌生感,是观众买不买账的关键之一

我也留意到,有业内人士提到,续集普遍面临“第一部的影子太浓”的风险,尤其当观众把某些段子、场面、角色关系当作“必选项”时,创作空间会被挤压

反过来想,若能把职场观察做深做细,比如更复杂的绩效评价、跨部门博弈、AI进场后的岗位重塑,这些新的现实议题,可能正是第二部能“接住时代”的突破口

还有个现实层面的变量是档期

但现在谈档期还早,连拍摄都没结束,谈什么排片都是空

更何况,2025年后续还有不少类型片在路上,竞争只会更密集

好消息是它在拍,坏消息是它还没拍完,真正的压力从杀青那天才开始

拍摄片场外的我们,依然在办公室里过每一个普通工作日

有时午休刷到一条新闻,会抬头看一眼摆在工位上的工牌,心里嘀咕一句:要是刘奔和马杰站在我这儿,会怎么处理眼前这摊子事?

一部好看的职场喜剧,从来不是教你做选择,而是让你在笑过之后,敢承认自己的犹豫

这点上,我对它还有耐心

来源:小非凡追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