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情节看得人心里发紧,不少观众和我一样,觉得这剧把女性的困境拍得很真实,但也有声音冒出来,“又是虐女套路,国产剧女主就不能少受点苦吗?”这种讨论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国产剧的女主,还要经历多少苦难?《余生有涯》开播那天,我点开第一集就没停下来。
毛晓彤演的叶思北,刚出场就被原生家庭催着要钱,到了公司又遭遇职场霸凌,后来陪客户吃饭,还被灌酒差点遭遇性侵。
这些情节看得人心里发紧,不少观众和我一样,觉得这剧把女性的困境拍得很真实,但也有声音冒出来,“又是虐女套路,国产剧女主就不能少受点苦吗?”
这种讨论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看《余生有涯》的时候,很容易想起近几年其他女性题材的作品。
《不完美受害人》里的赵寻,被上司侵犯后还要面对舆论质疑;《微暗之火》里的林香茗,藏着家庭创伤还要应对外界的流言蜚语。
这些女主好像都要先把“苦”吃个遍,才能慢慢长出反抗的力量。
一开始我觉得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挺有冲击力,能让观众更懂女性的难,但看得多了就发现不对劲,怎么所有女主的苦难都差不多?不是被侵犯就是被霸凌,好像只有经历这些极端痛苦,才算得上“成长”。
更让人在意的是,男女主角的苦难从来不是一个样。
女主的苦,大多落在身体和情感上,有些剧还会把这些情节拍得很细致,比如之前的电影《拯救嫌疑人》,受害者被侵犯的镜头反复出现在宣传里。
但男主的苦呢?大多是事业失败或者理想受挫,比如某部剧里的男主,就算破产了,也还是围绕“东山再起”的主线走,很少有身体上的侵害。
这种差别背后的逻辑挺陈旧的,好像女性的价值要靠“受过多大的苦”来证明,而男性的价值只需要看“做成了多少事”。
本来想觉得,只要剧里的苦难有现实依据,拍出来也没什么不好,但后来发现,关键要看创作者怎么拍,拍这些苦是为了什么。
《余生有涯》的原著我之前读过,墨书白在书里写叶思北的苦难,是为了讲清楚女性在家庭、职场里的结构性困境,不是某个人坏,而是整个环境里的规则在挤压女性。
剧版说是“扣书式还原”,连分镜都和书里描述的差不多,书粉大多买账,但影像和文字终究不一样。
书里的文字能给人留想象空间,比如写性侵未遂,只用一句“她拼命推开那人跑了出去”,可剧里会把灌酒、拉扯的画面拍出来,那种不适感被放大了很多,也难怪有人会觉得“在消费苦难”。
其实往回数,中国故事里的女性就常和“苦难”绑在一起。
《窦娥冤》里的窦娥,被冤枉还遭酷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杜十娘,真心错付最后投江而死;《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里的王宝钏,靠挖野菜过活才等回丈夫。
但以前的故事,大多是用苦难讲道德教化,说女性要坚忍、要牺牲,现在的女性题材剧,按理说该不一样了,该讲女性怎么反抗这些苦,怎么打破困境。
可很多剧还是没跳出老路子,把苦难当成吸引眼球的工具,比如某部剧里的女主,刚摆脱家暴又遭遇出轨,苦堆得太多,反而让人忘了“反抗”才该是重点。
《余生有涯》算有点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没让叶思北一直陷在苦里。
看到后面会发现,剧里不只是拍她受了多少罪,还拍她怎么找律师维权,怎么和控制欲强的家人划清界限,甚至怎么在和丈夫的关系里重新找回自己。
这些情节让我觉得,叶思北不是“苦难的载体”,而是真的在为自己活,但它也有让人遗憾的地方,比如男主秦南的设定太完美了,大段的正气话都让他说,像是在念演讲稿。
我倒觉得,这些话要是让叶思北自己说出来,或者通过她的行动表现出来,会比男主“喊口号”更有力量,观众想看到的,是女主自己站起来,不是靠别人替她发声。
国产剧的女主,真的不用总在苦难里打转,我不是说不能拍女性的困境,现实里女性本来就会遇到各种难,这些难值得被看见。
但看见不代表要重复、要放大,更不代表要把所有苦都堆在一个人身上。
女性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没经历过极端苦难,却靠智慧解决职场难题的人;可以是和闺蜜互相扶持,一起创业的人;甚至可以是偶尔脆弱,但也能快速调整状态的普通人。
观众厌倦的不是“女主受苦”,而是“只有女主受苦才算成长”的套路,生而为女,本来就有脆弱也有力量,有痛苦也有欢乐,这些都是真实的。
希望以后的国产剧,能多看看女性的这些“不一样”,别再让女主们一遍又一遍地走“先受苦再成长”的老路了,毕竟,好的女性故事,从来不是靠“苦”撑起来的。
来源:史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