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小赵把《凤鸣九天》暂停在男主侧脸特写,顺手把进度条拖回三分钟前,愣是没找到那条锋利的下颌线。
“这男主下巴怎么跟剧情一样,说变就变?
”凌晨一点,小赵把《凤鸣九天》暂停在男主侧脸特写,顺手把进度条拖回三分钟前,愣是没找到那条锋利的下颌线。
弹幕里有人甩出直播截图,同一张脸,下颌角像被橡皮擦抹掉,弧度陡然收成了漫画模板。
两千万播放的对比视频,说穿了就是观众集体找“茬”——找那个被滤镜吃掉的骨头。
短剧圈最近流行一句话:颜值不是护城河,是工期。
去年《将军府来了个小厨娘》播到第八集,张集骏的刘海突然变薄,额头重新见天日,观众这才反应过来,前几集那堵厚刘海原来是“遮羞墙”,挡的是发套边缘的胶痕。
剧组连夜调整,像给漏雨的屋顶补瓦,补得小心翼翼,生怕观众再挑刺。
可评分网站上的标签早已钉死:演技6.2,颜值“见仁见智”。
一句话,戏能看,脸不敢细瞅。
更尴尬的是王宇威。
盛典生图一出,话题阅读量八百万,一半人在感慨“柔光开到最大也救不了法令纹”,另一半人反驳“至少比滤镜假人真实”。
平台后台数据挺诚实:新剧《闪婚总裁要贴贴》用上最新柔光滤镜,用户暂停率降了23%,大家不再按下暂停键去确认男主鼻梁到底挺不挺,省下的时间直接滑到下一部。
颜值争议成了流量漏斗,漏掉的是观众对角色的信任。
新冒头的许凯瑞更直接。
直播里他是刀削面一样的下颌线,剧里却温和得像发酵好的馒头。
经纪公司甩锅给“光影”,观众不买账,反手剪出2000万播放的“变脸”合集。
有人调侃:短剧演员的脸,比剧本还讲究起承转合。
最惨的是林墨,旧照被掘坟,2019年选秀时的圆鼻头对照现在的山根高山,B站UP主一句“剧抛脸”送上热门,弹幕齐刷“AI男友原来是AI整容”。
路透里他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皮新褶子,像在给观众打预防针:别信屏幕,信医保卡。
观众其实早就门儿清。
一季度调查显示,62%的人呼吁片头加一行小字“本剧使用美颜特效”,跟薯片袋上印“图片仅供参考”一个道理。
平台偷偷内测“真实模式”,一键关闭AI磨皮,结果后台跳出大量“不适警告”——原来大家嘴上喊真实,眼睛却诚实选择滤镜。
人性这关过不去,技术先投降:87%的剧组仍把AI实时美颜当标配,成本砍40%,演员档期压缩一半,性价比摆在那儿,谁跟钱过不去?
于是有人另辟蹊径。
二月,几个十八线小演员发起#原生脸挑战#,直播卸妆,毛孔大到能插秧,点赞却飙到百万。
经纪公司一看风向变了,紧急加设“无滤镜演技培训”,把演员拉到4K镜头下暴晒,专治面部失控。
中戏教授李明在招生面试里加了“镜头真实度测试”,提醒考生“先学会让高清镜头不害怕,再让观众不出戏”。
影视技术专家王芳则放出风声:2025年体积摄影普及,滤镜依赖症会被技术“断奶”,到时候脸垮不垮,一开机就现形。
可观众真的准备好迎接“垮”了吗?
短剧之所以“短”,就是怕观众走神,三秒抓不住人就滑走。
颜值是钩子,剧情是饵,钩子钝了,饵再香也白搭。
平台、剧组、演员、观众,四方围着滤镜这张温床,谁也不敢先掀被子,怕一着凉就感冒。
六月份《网络微短剧内容审核细则》要落地,据说会划一条“真实线”,怎么划、划多狠,没人敢猜。
但业内已经传开小段子:以后开机拜神,除了供猪头,还得供一张未修图,保佑大家接受现实。
凌晨两点,小赵关掉手机,屏幕最后停在一条高赞评论——“我们讨厌的不是滤镜,是滤镜还盖不住的无聊”。
一句话,把争议拍扁:脸可以修,剧情修不了。
短剧再短,也得留点真人味,不然观众连吐槽都嫌浪费时间。
来源:雨儿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