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编自张悦然小说《大乔小乔》的电视剧《许我耀眼》,自播出起便话题不断。在网络平台收割超高热度的同时,也伴随不小争议。有人偏爱剧中的穿搭美学与剧情爽感,也有人诟病太癫、表演拉胯。
改编自张悦然小说《大乔小乔》的电视剧《许我耀眼》,自播出起便话题不断。在网络平台收割超高热度的同时,也伴随不小争议。有人偏爱剧中的穿搭美学与剧情爽感,也有人诟病太癫、表演拉胯。
但不可否认,这部首播站内热度突破32000、打破多项都市剧纪录,收官后又迅速登陆卫视开启二轮播出的作品,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它成功将短剧的叙事逻辑融入长剧体量,借女主许妍(原名乔妍)从伪造身份到重塑自我的蜕变,串联起价值观的转变,也映照出当代社会的集体心理。
短剧的核心优势在于“无废话”,《许我耀眼》在32集的篇幅中融入了这一特点,让观众迅速“入坑”并沉浸其中。开篇便以高能情节抓住注意力:首集上演许妍伪造高知后代身份、携“假父母”会见准婆婆的名场面,用随时可能被拆穿的“窒息感”锁住观众。与此同时,剧集又以插叙手法交代许妍的真实身世、伪装动机,以及她在职场与情感中的困境,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也唤起同情心,纷纷化身剧中人。
后续剧情延续了去繁就简的节奏,高能桥段几乎无缝衔接。男女主角从相识、结婚到离婚,仅用几集便完成跳转;32集的体量里,绝大多数篇幅都聚焦于许妍“觉醒—改命”的主线,让观众紧跟人物成长,感受到“满满干货”。
在人物改编上,剧集也做了贴合影视化表达的调整。原著主角是姐妹俩,剧中与乔妍形成鲜明对比的姐姐乔琳则被弱化,转而强化豪门婆婆与富二代老公沈皓明的戏剧功能,而姥姥一角承担了填补原生家庭情感空白,给予了角色温暖底色的支撑,也让结局更具说服力。此外,职场线的刻画也为人物增色不少。乔妍从电台策划到主持人的进阶,再到离职后的事业转型,一系列职业经历让许妍的形象更立体,也让她的成长过程更接地气。
作为一部文学改编作品,编剧、导演巧妙地用符号化的行为取代小说的文学叙事。比如“许妍对着镜子擦去妆容”的镜头,无需台词,便将她信念崩塌的脆弱感具象化;对原生家庭的描写也做了精简,多以闪回片段重现“煤气中毒被弃”“被迫放弃高考”等关键创伤,短短几十秒就戳中人心。
难得的是,《许我耀眼》没有陷入多数短剧“为爽感牺牲逻辑”的误区,而是在借鉴短剧模式时做到了扬长避短,基本守住了长剧所擅长的节奏连贯与逻辑自洽。剧中许妍之所以能短暂骗过沈家,是因为她提前研究沈母喜好、反复演练应对话术;她后期的创业成功,也并非依赖“主角光环”,而是融入了职场经验积累的现实细节。尽管这些剧情伴随争议,但也已超过了大部分许纯短剧作品。
而在爽感之外,剧集还保留了对社会议题的探讨,凸显现实意义。原著中乔妍“攀附豪门”的行为带有强烈批判色彩,而剧版许妍则被赋予更细腻的成长弧光:前期的身份伪装被保留,新增细节为她添了聪慧、坚韧的性格底色,也为后期的创业打拼埋下伏笔。这种改编让许妍从“利己者”逐步蜕变为“追光者”,更易引发观众共鸣。
或许生活中的我们没有乔妍“伪造身世”的经历,但那些被磨皮、加了滤镜的照片,以及“精装”过的朋友圈,不正是当代人“自我包装”的缩影?《许我耀眼》之所以能火,或许就在于主角的“不完美”,戳中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从而让剧情在爽感之外,多了一些精神层面的叩问,不失为一部兼具娱乐性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记者:任晓斐 编辑:邢媛 校对:汤琪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