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为什么看似“土味”的短剧能撬动千亿市场?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3 15:45 1

摘要:首先,从最直观的用户规模来看。《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短剧用户规模达到6.62亿人,占国内互联网总用户规模的59.7%。

短剧为什么那么火?为什么看似“土味”的短剧能撬动千亿市场?短剧究竟是怎么赚钱的?它是否会颠覆传统的影视行业?短剧未来的五个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林盆,带着这些问题今天一篇文章一网打尽,我们先看几组数据:

首先,从最直观的用户规模来看。《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短剧用户规模达到6.62亿人,占国内互联网总用户规模的59.7%。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和红果短剧共同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经达到6.96亿,渗透率接近70%。也就是说,短短半年时间,短剧又新增3400万用户,可谓野蛮生长。大家评论区说说看,你们平时看不看短剧,或者你们周围刷短剧的人多不多。

那都是什么样的人在看短剧呢?很多人可能认为主要是年轻人看,还真不是!

从用户画像来看,7亿的短剧用户里面,5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最高,占比接近30%,40-49岁用户占比为19.7%。这一分布说明,微短剧的受众已经不再局限于年轻群体,用户结构呈现出全年龄段覆盖的特征。

虽然次世代和都市白领仍然是主要观众,但随着短剧题材的多样化,以及家庭伦理、现实主义叙事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群体及银发人群被圈粉。而且,从数据上看,用户的观看行为也趋向于日常化,36.19%的用户基本每天都会看短剧。

其次,再看行业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2024年国内短剧市场规模是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照这个增长势头,预计2025年达到678亿元,2027年大概率突破一千亿。什么概念呢?要知道,2025年中国电影票房总规模预计才500亿元,跟短剧去年2024年的市场规模相当。

也就是说,短剧行业规模短短几年就超过了几十年的中国电影行业,可见这个行业强劲的爆发力。同时这个体量也意味着,短剧已经从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迅速成长成为中国文娱产业中的重量级且常态化的内容形态。

这些年短视频让中国老百姓习惯性的接受短平快的信息,剧情拖沓的传统长剧,已经很难满足老百姓的胃口,这是大的背景。

短剧之所以让人上头,首先是内容形式上的创新。短剧单集时长1到5分钟,能充分利用用户的零散时间,像刷短视频一样,降低了用户的进入门槛和试错的心理负担,实现碎片化娱乐。更重要的是它剧情紧凑、爽点密集,恨不得三秒一个冲突,十秒一个反转,能够快速抓住观众注意力。还有“霸总”、“逆袭”、“赘婿”这类剧情设定,最大程度地迎合部分用户情绪价值,满足用户对于快速获取娱乐和情感满足的需求。

其次,在AI技术的推动下,短剧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制作效率也是突飞猛进,这使得短剧能够更快速生产和快速上线,进而保证市场上大量且丰富的内容供给。

当然,多样的播出渠道也进一步推动了短剧的规模化传播。最初以快抖等短视频平台为主,如今已延伸至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中长视频平台。如今百度搜索平台,甚至游戏直播平台和电商平台也为短剧开辟了专区。多元化场景的传播矩阵,使得短剧能够快速够触达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用户群体。

短剧有多种变现途径,我给大家捋一捋。

①付费观看。很多短剧开头一集免费勾人,后面想接着看就得花钱,单集几毛钱到2块钱不等,或者类似“前3集免费,剩下的9块9打包解锁”这种套餐,很多用户免费看了几集,被剧情吸引后面只能乖乖掏钱。

②广告收入。要么是视频开头、中间或结尾硬插广告,广告报价一般在300-800元每秒。要么是把广告藏进剧情里,比如主角喝的饮料、用的手机,这种植入广告比硬广效果好;还有些互动广告,也是短剧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③会员订阅分成。平台会根据会员看短剧的时间长度和观看频率数据,按照预设比例,从会员费里抽一部分钱分给短剧制作团队。比如短视频平台有的创作者能分到总收益的70%-80%

④围绕剧情搞衍生产品。比如根据短剧角色做周边玩具、衣服,或者把剧情改成小游戏,比如某甜宠短剧的衍生手游,第一个月流水就突破2亿,占IP总收益的58%,衍生品比短剧本身还赚钱。

⑤给电商导流。短剧与直播电商融合,通过在剧中植入商品,引导用户点击购买,实现场景化消费的即时转化。如《我的师兄实在太稳健了》植入的汉服品牌“十三余”,单集带动直播间GMV破3000万。

除了上面几种主流的商业模式之外,平台根据短剧的播放量、完播率等数据给予制作方流量分成。此外,也有部分优秀短剧被翻译成外文,通过与海外平台合作分账或版权买断的方式获得收益。

头部短剧确实特别能赚,比如花50万到80万拍的,如果成为爆款,可以轻松进账几百万,有行业人说他们比较受欢迎的短剧,净利润能到制作成本的30到40倍。比如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首日充值额突破2000万,回本周期缩短到3天;《无双》上线48小时投流消耗超5500万元,上线8天充值破1亿元,快速实现盈利。

但也有很多小团队拍的短剧,根本没人看,最后还是亏的,而且行业里亏钱的短剧其实比赚钱的多得多。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行业都普遍存在,即使是在风口之下的行业,能赚到钱的也还是少数。

短剧相对长剧来说,回本周期更短。通常在新剧投放期设定测试周期,一般首轮投放周期为30-45天左右。先在各大平台少量投放素材试水,根据数据动态跟踪ROI和用户留存,如果在测试周期内实现回本,就继续追加投放扩大曝光,如果没达预期就及时止损不再追投,同时及时调整内容创作方向。

短剧行业目前正处在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 “五化” ,即:精品化、生态化、科技化、全球化和规范化。

趋势一:精品化,从“流量快消”到“内容为王”。

随着监管趋严和用户审美疲劳,过去那种单纯靠“强冲突、快节奏”和“狗血剧情”的粗放模式将难以为继。

制作细节升级,剧本深化,告别“廉价感”。剧情不再局限于“霸总”和“逆袭”,将向悬疑、科幻、现实题材等更多元类型拓展。人物动机将更合理,故事逻辑更严谨。单纯的“爽”会进化到“爽”与“共鸣”并存。作品会开始尝试传递更具普世价值的主题,如亲情、友情、奋斗与自我实现,以提升其文化内涵和作品长尾生命力。

趋势二:生态化,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

短剧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内容产品,而是成为连接不同商业生态的 “超级流量入口”。

短剧+电商,剧情“软植入”商品,实现“即看即买”,成为内容电商的新形态。短剧+游戏,短剧为游戏导流,或游戏IP改编成短剧,形成IP联动。短剧+品牌营销,品牌方定制品牌短剧,用故事化内容进行深度种草,比传统广告更高效。一句话,短剧有机会成为商业世界的一把“瑞士军刀”,是流量、是广告、是渠道,也是IP源头。

趋势三:全球化,从“内卷”到“出海”。

国内市场的“红海”竞争,将迫使大量玩家扬帆出海,寻找新蓝海。

中国已经验证成功的“小程序短剧”模式和投流策略,正被快速复制到海外。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爆款短剧被翻译成多语言版本,在海外建立团队,进行本土化制作,拍摄符合当地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的故事。全球化的短视频平台,可以为短剧出海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和流量基础。“中国式短剧”正在成为下一个文化输出的现象级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拓土。

趋势四:科技化,从“人脑驱动”到“人脑+AI驱动”。

AI技术将深度渗透到短剧生产的全链条,大幅降本增效,甚至催生新形态。

AI编剧,辅助生成剧本创意、优化对白;AI绘画,快速生成分镜和场景概念图。AI视频生成技术,低成本生成部分场景或特效镜头。AI剪辑,能根据预设的“爽点”模型,自动完成粗剪;AI配音,能提供情感丰富的多语种配音。AI永远无法取代创作者,但会用AI的创作者一定会取代不会用AI的创作者。

趋势五:规范化,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

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则的建立。针对普遍的抄袭、盗版现象,行业版权意识和法律保护机制会逐步建立。平台和监管层会对涉及低俗、暴力、价值观扭曲的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商业模式透明化,付费机制、退款规则等会越来越规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行业信誉。

可以肯定的是,短剧的未来,绝不是昙花一现。它正从一个现象级的“流量产品”,蜕变为一个可持续的“内容产业”。

对于创作者和投资者而言,那个随便拍就能赚钱的草莽时代可能正在结束,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尊重内容规律、善用技术工具、并具备全球化视野和精细化运营能力的玩家。

短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着传统的不思进取的国产长剧玩家,中国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要么快速进化,要么出局。

好,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点赞关注评论和转发。我是林盆,下期见!

来源:林盆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