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否》一开播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网上的播放量一路涨,电视端的收视率也没落下。熟悉正午阳光的观众都知道,这家团队向来不做粗制滥造的作品,《知否》更是把这份细腻揉进了每一处细节里——演员的演技自然不做作,不管是服化道的视觉呈现,还是剧情里的人情世故,都有值得琢
《知否》一开播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网上的播放量一路涨,电视端的收视率也没落下。熟悉正午阳光的观众都知道,这家团队向来不做粗制滥造的作品,《知否》更是把这份细腻揉进了每一处细节里——演员的演技自然不做作,不管是服化道的视觉呈现,还是剧情里的人情世故,都有值得琢磨的地方。
我看剧的时候,没太被那些勾心斗角的宅斗戏牵着走,反而老琢磨这故事到底扎根在哪个朝代。后来翻了简介才恍然,原来它改编自架空小说,难怪没明着说时代背景。可只要你看得细,就会发现剧里藏着不少“宋朝密码”:东京、汴梁这些地名,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地理印记,还有白鹿洞书院、开封府、樊楼这些真实存在过的地方,连“官家”“通判”这种称呼,全是宋朝独一份的。再加上剧里那些讲究的爵位和家族规矩,处处都透着宋朝的影子。
不过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倒不是这些历史细节,而是剧里藏不住的宋代生活美学。熟悉香文化的人都清楚,宋朝本就是封建时代里文化绽放的高峰期,而香文化到了这时候,才算真正长成了成熟的模样。玉炉里绕着香篆的纹路,博山炉里飘着沉水香的淡烟,这些细碎的场景,全是宋人日子里的精致与风流。
就像剧里提到的,焚香能让人沉下心来,插花最能滋养性情——比起讲究仪态规矩,能陶冶心性才是真正的贵气。宋代人常说的“四大雅事”,插花、点茶、焚香、挂画,其实就是这样把日子过成了诗。而《知否》里悄悄展现的熏香法子,正是宋代特别流行的“隔火熏香”。
古人焚香讲究一个意境,总想着少点烟味,让香味能慢慢绕着屋子飘,久一点,再久一点。所以香炉里的炭火得烧得慢,火要温温的,不能太旺,还得一直燃着。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他们才琢磨出了隔火熏香这种细致的法子。它不直接把香点着,而是用专门做的香炭当燃料,中间隔一片薄片,慢慢烤着香品——这样既不会被烟呛到,香的味道也能柔柔软软地散出来,温润又绵长,能飘好久都不淡。
其实隔火熏香在唐代就有了,只是到宋朝之后才真正流行开来,现在日本的香道,说的就是这种熏香方式。在宋朝,要是有贵客上门,主人家就会把藏在匣子里的好香拿出来,用隔火熏香的法子慢慢烤。不管是沉香、奇楠、檀香这些原材,还是揉成丸、压成饼的香品,都是挑最好的料子。一小块沉香,也就指甲盖那么大,要是火候掌握得好,能燃上两个时辰,香味半天都散不去,满屋子都是清润的气息。
古代的文人雅士就爱这一口,总说“不见明火,只闻其香”才是品香的真意。现在咱们想体验这种雅致也不难,不用费心烧炭,用个电炉就能实现“无火得香”的讲究——说到底,隔火熏香的核心,本来就是那份“不见火”的温柔。
跟它比起来,直接点香的“明火熏香”就显得直白多了,甚至有点张扬。明火的温度高,热量一大会让空气流动得更快,香味散得又快又远。要是站在一样远的地方闻,明火熏出来的香味会更浓,闻着的感觉自然也不一样。所以要是空间大,想快点让香味满屋子都是,用明火点沉香就更合适;但要是想安安静静待着,慢慢品香,还是隔火熏香更对味。
看一部古装剧,其实不用只盯着情爱纠葛,多看看剧里藏着的历史细节,才能摸到古代人生活的厚度。那些宋代贵族的雅致,不是装出来的排场,而是藏在焚香、插花这些小事里的用心。
在我看来,香文化在咱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里,是特别重要又特别的一部分,就像华夏文明里少不了的血脉。它打远古时候就有了,秦汉的时候慢慢有了模样,六朝时又添了几分韵致,到隋唐算真正完备,宋元是最鼎盛的时候,明清的时候则传得更开,融进了更多人的日子里。
其实品香这事儿特别简单,就是能让人的心静下来。不管是对自己的内在修养,还是外在的气质,都有挺大的帮助。现在这社会太浮躁,大家都忙着追这追那,要是能抽点时间坐下来品品香,让自己慢一点,静下来养养气,说不定还能多几分通透的智慧呢。
来源:沉香收藏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