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沉默的荣耀》导演杨亚洲:以历史为镜,在沉默中照见信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3 11:54 1

摘要:在谍战题材的浪潮中,《沉默的荣耀》以一种近乎“考古式”的创作姿态,将1949-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的血色往事搬上荧幕。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没有猎奇情节的渲染,导演杨亚洲用镜头聚焦吴石、朱枫等烈士的沉默牺牲,试图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叩问信仰的本质。近日,记者

在谍战题材的浪潮中,《沉默的荣耀》以一种近乎“考古式”的创作姿态,将1949-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的血色往事搬上荧幕。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没有猎奇情节的渲染,导演杨亚洲用镜头聚焦吴石、朱枫等烈士的沉默牺牲,试图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叩问信仰的本质。近日,记者与杨亚洲展开深度对话,探寻这部作品背后的历史敬畏与艺术自觉。

一、历史解密:从“沉默档案”到“可见叙事”

“当‘密使一号’吴石的档案解密时,历史终于撕开了一道裂缝。”杨亚洲的创作起点,始于对一段长期被尘封历史的震撼。他透露,剧组为还原真实,通过四大渠道构建“历史坐标系”:中央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烈士后人的口述记忆、台湾“国史馆”的敌方档案、大陆与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例如,剧中吴石在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任上的情报传递路径,完全基于档案中的电报记录与行动轨迹;朱枫赴台前与女儿的最后一面,则取材于其后人的回忆录。

“我们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历史的证言。”杨亚洲举例,剧中1949年台北街景的复刻,不仅参考了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拍摄的照片,还通过台北市档案馆的市政记录,还原了当时店铺的招牌字体、路灯款式甚至路面坑洼的细节。这种“显微镜式”的还原,让观众在瞬间理解“隐蔽战线”四个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智力的博弈,更是生命的赌注。

二、集体叙事:打破“孤胆英雄”的神话

与传统谍战剧不同,《沉默的荣耀》摒弃了“主角开挂”的叙事套路,转而构建一张由无名者编织的情报网。杨亚洲强调:“这是没有光环的集体英雄主义。”剧中,吴石作为“密使一号”提供核心情报,朱枫以商人身份为掩护传递密件,陈宝仓在国民党高层周旋,聂曦用幽默化解紧张——每个人都是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我们通过细节的‘慢放’强化感染力。”杨亚洲透露,创作团队在筹备期发现,这段历史因特殊性和保密性长期鲜为人知,烈士们“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成为剧集的核心叙事动力。例如,朱枫在赴台前整理旗袍领口的动作,与她就义前的历史照片完全重合;吴石与夫人王碧奎的“约法六章”(如“不参与政治讨论”“不保存涉密文件”),虽为艺术创作,却符合福州籍贯重视家族的传统。这些细节的打磨,让观众在瞬间理解:信仰不是口号,而是渗透在生活缝隙中的选择。

三、人性温度:在“去神化”中抵达崇高

“我厌恶把英雄塑造成‘完美机器’的创作。”杨亚洲直言。在《沉默的荣耀》中,吴石会因思念故乡而失眠,朱枫会在给女儿的信中写“妈妈想你”,聂曦会用福州方言讲笑话缓解紧张。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恰恰消解了战争的冰冷感,让信仰的力量更具说服力。

他以吴石与夫人的互动为例:“约法六章”看似是艺术加工,实则源于对角色背景的深度挖掘。档案显示,吴石出身书香门第,重视家庭伦理;王碧奎作为传统女性,既支持丈夫的事业,又因长期分离而焦虑。这种矛盾,让“家”成为剧中的隐喻——它既是情报工作的掩护,也是英雄们精神上的“根据地”。“当吴石在敌营中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时,他想的不仅是国家,还有那个等待他归来的‘家’。”

四、创作伦理:严肃历史的“不可妥协性”

面对“历史剧需要商业元素”的质疑,杨亚洲态度强硬:“对严肃的历史只能做严肃的陈述,它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以至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虚构。”他反驳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认为这种错位是创作逻辑的崩塌。“人物成了骨架,往骨架上堆‘人造血肉’,怎么看都不自然。”

他以剧中“吴石太太”的角色为例:原剧本为强化“家”的符号,设计了她多次阻碍丈夫工作的情节,但被杨亚洲否决。“历史中的王碧奎从未怀疑过丈夫,她只是默默承担风险。如果为了制造冲突而扭曲人物,就是对烈士的亵渎。”最终,剧组通过她为丈夫缝制护膝、在敌特搜查时冷静应对等细节,展现了传统女性的坚韧与智慧。

五、导演自白:在历史中照见当代的困境

谈及首次执导谍战剧的初衷,杨亚洲透露了两个动机:一是家族记忆——他的父亲作为解放军战士,从黑龙江一路南下打到广西,战斗中失去了一只胳膊;二是他对“沉默者”的敬意。“我们这个时代太喧嚣了,每个人都想发出声音,但真正值得被听见的,往往是那些沉默的牺牲者。”

他分享了一个细节:剧组在鼓浪屿拍摄时,遇到一位老人,自称是朱枫战友的后代。“老人摸着剧中的旗袍说:‘我母亲说,朱阿姨赴台前,把最贵的旗袍都烧了,只带了几件旧衣服,因为她知道可能回不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杨亚洲坚信:“真正的荣耀往往诞生于无声处,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姓名,本就是照亮我们前路的星辰。”

六、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荣耀属于谁?

《沉默的荣耀》播出后,引发了关于“信仰代价”的讨论。杨亚洲解读:“当代观众应读懂三重‘荣耀’——信仰的纯度(吴石们拒绝高官厚禄的选择)、集体的智慧(情报链的精密协作)、和平的代价(我们今天享有的安宁,是无数无名者用生命换来的)。”

他特别提到剧中一个隐喻:吴石在敌营中养了一盆兰花,象征他对故土的眷恋。当兰花因缺水枯萎时,他默默将其埋入土中。“这盆花死了,但它的根还在。就像那些烈士,他们的肉体消失了,但精神永远扎根在土地里。”

结语:在沉默中听见历史的回响

采访最后,杨亚洲引用剧名:“沉默了这么多年,终于让人看见他们当年的坚守与付出,他们确确实实值得‘荣耀’二字。”当被问及希望观众从剧中带走什么时,他沉默片刻,说:“我希望年轻人能明白: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站在聚光灯下接受掌声,而是在黑暗中点燃火把,哪怕自己永远看不到光明。”

《沉默的荣耀》不仅是一部谍战剧,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历史的真相,也映出了当代人对信仰的困惑与追寻。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杨亚洲用他的镜头告诉我们:有些沉默,比喧嚣更接近永恒。

来源:妍妍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