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狂欢:5.76亿人追的是精神解药,还是资本设下的“情绪陷阱”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3 10:11 1

摘要:凌晨两点的卧室里,手机屏幕的光映着张姐疲惫的脸。刚结束12小时流水线工作的她,手指飞快划过屏幕,短短20秒里,剧里那个和她一样“受气”的女主角,转眼就逆袭打脸了刻薄老板——这口“恶气”刚出,下一集的付费解锁提示就弹了出来。她没多想,点下“确认支付”,心里只有一

作者|时事热点观察者

凌晨两点的卧室里,手机屏幕的光映着张姐疲惫的脸。刚结束12小时流水线工作的她,手指飞快划过屏幕,短短20秒里,剧里那个和她一样“受气”的女主角,转眼就逆袭打脸了刻薄老板——这口“恶气”刚出,下一集的付费解锁提示就弹了出来。她没多想,点下“确认支付”,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看一集,看完这集就睡。”

这不是张姐一个人的夜晚。2024年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的数据扎眼得很:我国微短剧用户已经突破5.76亿,占了全体网民的一半还多,甚至有人调侃“现在看短剧的人,比点外卖的还多”。从挤地铁的早高峰,到午休时趴在办公桌上的15分钟,再到深夜里属于自己的碎片时间,这部“揣在口袋里的剧”,正填满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缝隙。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前,短剧还只是影视圈里的“小透明”。如今再看,横店影视城的微短剧剧组挤破了头,数量直逼900个;郑州更是凭着低成本拍摄优势,硬生生被喊成了“竖店”,成了短剧资本的新战场。更夸张的是,一部成本几十万的《赘婿无双》,居然能撬动1亿的充值金额——这场以“日更30集”为武器的流量战争,早就不是简单的“娱乐消遣”,更像一场疯狂的资本狂欢。

流量神话:从3亿到500亿,短剧为什么能“炸”

2021年的时候,中国短剧市场规模还只有3.68亿元,谁能想到短短三年,这个数字就像坐了火箭,2023年冲到373.9亿,2024年直接破了500亿大关。这增长速度,连常年混影视圈的老人都得咋舌。

说穿了,短剧能火,就是把“方便”二字做到了极致。它不用你守着电视等更新,也不用你凑齐一两个小时看一部电影,手机揣兜里,随时随地就能点开。竖屏播放的模式,哪怕你挤在早高峰的地铁里,单手划屏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每集1-2分钟,就算只有午休那10分钟,也能连看五六集,一点不耽误事。

但真正让人“上瘾”的,还是它的“造梦能力”。生活里哪有那么多“逆袭”?大多数人每天面对的,是老板的挑剔、房贷的压力、柴米油盐的琐碎。可短剧集里不一样:受气的赘婿转眼就能亮出千亿身家,被欺负的灰姑娘下一秒就能让仇人跪地求饶,就连普通上班族,也能突然解锁“隐藏技能”,走上人生巅峰。这种“1分钟就能爽一次”的剧情,精准戳中了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不用费脑子,不用等铺垫,打开屏幕就能获得即时满足。

北京大学的张丹丹教授说得实在:“现在很多劳动者,一天工作12到14小时,别说去影院看电影,连去健身房的时间都没有。对他们来说,短剧不是什么‘高雅艺术’,而是碎片化时间里的‘精神栖息地’——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能暂时忘了现实的累。”

资本游戏:一周拍一部剧,是“快产”还是“粗制”

如果你去郑州的“竖店”转一圈,就能明白短剧为什么能“日更30集”。简陋的布景里,几块喷绘布就能当“豪门客厅”,群演一天只要几百块,连剧本都不用反复打磨——一部七八十集的短剧,一周就能拍完,活脱脱像个“内容工厂”。

资本看重的,正是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制作方根本不追求“精品”,而是像饲料厂填鸭一样,把剧情往市场里“倾销”:只要有冲突、有反转,哪怕逻辑不通也没关系;只要能抓住观众的情绪,哪怕台词直白得像“喊口号”也无所谓。反正“日更30集”能把观众的注意力拆得七零八落,让他们根本没时间细想剧情合不合理。

这种模式有多赚钱?看看《闪婚老伴是豪门》就知道了——制作成本才几十万,最后却赚了上千万,利润率高达几十倍。这就像一块肥肉,引得无数资本疯抢:从影视公司到互联网平台,甚至连一些做实业的老板,都想进来分一杯羹。

更“套路”的是剧本创作。现在的短剧编剧,早不是以前那种“打磨故事”的创作者了,更像个“代码程序员”。他们手里有一套固定的“爽点公式”:15秒一个小反转,30秒一个大冲突,再把“贪婪”“嫉妒”“虚荣”这些人性弱点,套进“赘婿逆袭”“总裁虐恋”“婆媳斗法”的模板里。反正只要观众看得“解气”,哪怕剧情千篇一律,也有人愿意买单。

付费陷阱:“再看一集”,怎么就花了上百块

王大爷最近有点烦——他给孙女买奶粉的钱,不知不觉少了3万多。直到儿子查账单才发现,这些钱全花在了短剧付费上。原来王大爷看《豪门爷爷找孙子》时,前8集免费看得津津有味,到第9集突然要付费解锁,单集2块钱看着不贵,可一部剧有近百集付费内容,不知不觉就花光了积蓄。

这就是短剧的“付费套路”,堪称“心理学教科书级别的操作”。前8集免费剧情,就像钩子一样,用最狗血、最抓人的剧情勾起你的好奇心:“女主角到底是不是豪门千金?”“男主最后有没有复仇成功?”就在你看得入迷的时候,付费界面突然弹出来,很多人都会像王大爷一样,觉得“2块钱不多”,随手就付了。

可架不住集数多啊!一部短剧往往有七八十集付费内容,算下来看完一部就要一百多块。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瓜子效应”——就像吃瓜子一样,吃了第一颗就想第二颗,看了“再看一集”就想“再看最后一集”。很多人明明知道“该停了”,手指却还是忍不住划向“解锁下一集”。

平台还会用算法“精准投喂”:你喜欢看“豪门恩怨”,就天天给你推这类剧;你是中老年人,就把字体调大,简化付费流程,甚至默认开通“免密支付”。有时候你不小心点错,钱就扣走了。江苏那位3年花光3.4万积蓄的老人,就是这么一步步掉进付费陷阱的。

文化危机:看久了“爽剧”,我们还能耐心读一本书吗

李老师最近发现,班里的学生越来越没耐心了。以前上语文课,大家还能安安静静读一篇散文,现在稍微长一点的文章,学生就会抱怨“太长了,看不懂”。她后来才知道,很多孩子放学回家就看短剧,习惯了“30秒一个高潮”,根本坐不住读完整篇文章。

这就是短剧带来的隐忧:它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审美和耐心。为了在5秒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创作者只能把剧情压缩成“密集的爽点轰炸”——没有细腻的情感铺垫,没有复杂的人物塑造,只有“打脸”“逆袭”“撒钱”这些直白的刺激。久而久之,观众就会习惯这种“即时满足”,再也没耐心去看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电影,读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的书。

《人民日报》早就点出过这个问题:现在很多短剧,格调不高、剧情雷同,还总爱搞“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好人一定要完美,坏人一定要坏到底。为了流量,有的剧甚至还打擦边球,传播低俗、拜金的价值观。比如有些“赘婿剧”,把“靠老婆翻身”当成荣耀;有些“总裁剧”,把“霸道控制”当成爱情,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很容易误导尤其是青少年观众。

更可惜的是,那些真正有深度的作品,反而没人看了。有个团队花了半年时间,拍了一部讲述乡村教师的短剧,内容真实、情感真挚,可上线后播放量还不到“赘婿剧”的零头。一位创作者无奈地说:“现在观众就认‘爽点’,你跟他讲情怀、讲深度,他根本不买账。”

精神突围:短剧能不能不只是“爽剧”

其实,短剧本身并不是“原罪”。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灵活、便捷,本来可以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好载体。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跳出“流量至上”的怪圈,让短剧走“精品化”的路。

《人民日报》说得好:短剧的精品化,不是要它变成“小电影”,也不是要它拉长时长,而是要守住自己的特色。比如很多人喜欢的“6秒原则”——开头6秒就抛出悬念,用紧凑的镜头、简洁的台词抓住观众,这种独特的艺术感,就该保留下来。

更重要的是,短剧要“有营养”。注意力是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既然观众愿意把时间花在短剧上,我们就该用它传递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只会放大情绪、制造冲突。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我的归途有风》,讲述中国公民从战乱地区撤离的故事,既紧张刺激,又传递了“祖国永远是后盾”的温暖;还有《恋恋茶园》,拍的是年轻人回乡创业种茶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新面貌,这些剧不仅播放量高,还收获了满满的好评。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短剧开始改变。有的拍环卫工人的日常,让大家看到平凡人的坚守;有的拍技术工人的奋斗,展现工匠精神;还有的拍留守儿童的生活,呼吁大家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剧没有“狗血剧情”,没有“付费陷阱”,却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

就像张姐,最近开始看一部叫《车间里的发明家》的短剧,讲的是一个普通工人,凭着自己的钻研,改进了生产设备,帮工厂节省了成本。她说:“看这部剧,比看‘逆袭爽剧’踏实多了——原来普通人靠自己的努力,也能发光发热,这比看别人‘撒钱’有意义多了。”

手机屏幕上,短剧还在一集集更新。但我们期待的是,未来的短剧,不再只是“资本圈钱的工具”,不再只是“打发时间的快消品”,而是能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传递温暖、勇气和希望。当5.76亿用户的注意力,从虚幻的“逆袭传奇”转向真实的“奋斗人生”,那时候的短剧,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时代精神的“文化清泉”。

来源:元包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