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集广播剧《草原月秦淮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开展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一支200多人的知识青年队伍,从南京出发,来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乌审旗插队下乡,开启了一段南京知青与当地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草原月秦淮河》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时光
转自:内蒙古日报
◎郝世秀 白小燕
三集广播剧《草原月秦淮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开展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一支200多人的知识青年队伍,从南京出发,来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乌审旗插队下乡,开启了一段南京知青与当地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草原月秦淮河》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时光,并讲述了在长达60年的爱的“双向奔赴”之旅中,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这些民族团结之歌在时间的洪流中散发着熠熠光芒,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照进现实。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展现宏大时代主题
《草原月秦淮河》塑造了青年知青罗菱歌、金钟山、王自正、胡阿凤和老年知青林贵清、周菊芳、高玉凤等形象,他们在内蒙古和南京两地成就各自事业,把民族交流交往、蒙汉相亲相扶共同发展进步的传统发扬光大。南京知青“一段插队经历,一生魂牵梦萦”,正因为这段插队经历,才有了之后的医疗帮扶、联谊捐助等活动;有了乌审旗与南京市签署的“友好盟市”协议、在鄂尔多斯地区建立三所“南京知青希望小学”、捐款在毛乌素沙地植下“南京知青林”……把一个又一个“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生动故事不断书写下去。
剧中,我们感受到上世纪60年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高远辽阔与当下大都市的喧嚣热闹形成鲜明对比;感动着“老额吉”用为数不多的奶食口粮,换回在草原稀缺娇贵的蔬菜鸡蛋,慰藉着“南京娃”的乡愁;在知青老夫妇深夜冒雨赶着去照顾生病的“内蒙娃”时看到爱的轮回;在闻听胡阿凤大学毕业从事教学之余,参与草原治沙,在去世后要把一半骨灰安葬在乌审草原时,让人感受到她就像一株扎根在毛乌素沙漠的“沙蒿”,顽强守护着“第二故乡”;王自正用毕生所学医术服务着乌审草原和南京的百姓,传递着医者仁心的大爱无疆,令人感动……一段绵延60年的民族团结佳话,化成浓浓的乡愁氤氲开来……
多元创作手法推动着剧情发展。主创人员通过“南京知青”和“乌审草原”一手史料,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浓缩为一段段民族团结、交往交流的故事。剧中,采用聚焦主要人物、展现鲜明个性的“人物传记式”手法,这些体现在巴德玛和杨奶奶对罗菱歌的轻声细语中、在陶克夫妇为金钟山搓摩冻脚的双手里,也在胡阿凤记录草原上的人们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日记中;剧中不乏“群戏”的打造,“研学座谈”中,何天雄、孙万山、齐月娥把在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揉进火红的青春;乌审旗小学生代表赴南京研学,与南京小学生和返乡知青开展联欢活动,以文艺演出传承友谊、追忆往昔、致敬时代……
《草原月秦淮河》主题突出、思想鲜明、创作手法专业、情节起承转合自然、故事铺陈流畅。作品情感真挚饱满,人物塑造立体可感,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跨越血缘,突破地域,超越生死。
细节刻画生动传神,
蕴含深厚文化底蕴
广播剧《草原月秦淮河》故事发生地主要在内蒙古,剧中人物语言使用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蒙古语调的汉语,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声音,不仅真实反映历史原貌,也增加了人物辨识度,使故事真实可信,听众如身临其境。
剧名“草原月秦淮河”蕴含双重深意:“草原月”指代内蒙古大草原,“秦淮河”指代南京,一个是当年下乡知青的出发地,一个是他们的目的地,两地因几百名知青而相连。蒙汉同胞共同生产生活,最终把相距遥远的两个地区融成感情相依相融、一群人一辈子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在故事结构上,“草原月秦淮河”最先出现在乌审旗当了小学教师的南京知青罗菱歌创作的一首诗歌中,表达着她对出生地故乡的思念;第二次,是在作品最后,已是一位老人的知青高玉凤重返乌审旗,站在月下的草原,对孙女说“多看一眼草原上的月亮吧,她会让你记一辈子的”,作品结尾再一次点题。
无论是身在南京、最后扎根草原的罗菱歌,还是返回南京但时时牵挂草原的高玉凤们,“草原月”刻进了他们生命里,剧中多次出现,让“月”和“河”由实景承载起“南京知青”的情感寄托,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经典演绎。
剧中语言对话特色鲜明,打上了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蒙古族大哥在林贵清夫妇共同回忆草原插队生活时,谈到“乡愁”;接着,到南京送孙女上学的巴音孟克想家,旁白借用为“也‘乡愁’了”,语气诙谐,蒙汉同胞情感相通、对草原的深沉眷恋给人带来深深的共情。剧中,“老额吉”把罗菱歌称作“呼恨(蒙古语:女儿)”,胡阿凤和高玉凤在“第二故乡”有了新名字斯琴高娃、斯琴,善良纯朴的蒙古族家人赋予她们新的“身份”,也把爱、接纳和包容融入他们的生命中。
剧中音乐元素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表现力。全剧共用到《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十余首歌曲和纯音乐,在剧中承担着主题歌、背景音和配乐。在配合剧情发展、彰显人物精神世界时,由人物奏、唱出来,烘托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南京知青多年后再次聚首草原,大家欢聚一堂时, 孙万山深情演唱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表现出人物对大草原的情感接纳,把草原作为父亲、母亲去依恋的精神认同,激发起听众的强烈共情。剧中选用多首蒙古族特色音乐作品,马头琴悠长细腻的曲调传达出《草原月秦淮河》的独特文化气质,让更多人记住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
多元文化符号,
塑造独特文化气质
剧中,一群血气方刚的知青刚来到插队的地方,迫不及待跃上马背,感受一份信任和托举;金钟山在雪地里迷路,是一匹马把他带离了危险;王自正当上兽医后,阿爸送给他一匹枣骝马充当脚力;胡阿凤第一次学骑马,是踩着苏都大姐的大腿跨上马背的……马,不仅承担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重任,同时承载着连通蒙汉民族的文化符号留存在作品中。热西的“每年都种、死了再种”“把这活沙变成死沙”的铮铮誓言,王自正和他的医疗团队“深入到基层、到镇里、嘎查去,为广大农牧民患者义诊看病”,连续七年医疗帮扶的实践……印证了他们始终秉持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拼搏奋斗,让美好的草原更加美丽……
在耳熟能详的内蒙古文化符号中,“鄂尔多斯祝赞词”让人耳目一新。剧中将这一古老的口头文学生动呈现,以内涵深厚的文化标签,展现出独特文化气质,拓宽了作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主题。作品中还展示了蒙古族特有的民俗,为了救回金钟山被冻伤可能致残的双脚,陶克夫妇用盛饭的盆子盛雪给金钟山搓脚,在生命的紧急关头,任何风俗禁忌都可以破除,让我们不禁感动于在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蒙汉同胞情感相依、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对生命的尊重、众生平等的博大胸怀,为这部作品奏出最动人的回响。
作品中,多种美食美景被多次提及,丰富着剧情的文化品位,如奶茶、手把肉、鸭血粉丝汤等。奶茶,是北方游牧民族“奶”文化与南方农耕文明“茶”文化交融的结晶,蕴含着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的深厚文化内涵。作为地理名片体现出中华大地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剧中,人物之间借助挤奶、熬奶茶等生活场景的描述,展现出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对话中,“乌兰陶勒盖”“巴音西勒”“毛乌素”与“中山陵”“雨花台”“秦淮河”“夫子庙”等,作为南北、蒙汉两地不同的文化呈现出来,让听众们在声音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气度神韵,丰富着作品“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文化外延。
三集广播连续剧《草原月秦淮河》的播出,在内蒙古大地、古都金陵掀起波澜,精彩的剧情勾起许多人的记忆和感动,其中火热的岁月、温暖的帮扶、动人的故事、经典的音乐、真挚的情感一起熔铸成这部伟大的作品,让美好的回忆和南北两地、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携手向前的故事,随着这部不朽的作品永远流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