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1日晚上八点零三分,央视八套后台的收视率曲线像滑梯一样直降0.8,值班编辑一把抄起电话,只喊了四个字:“砍,快砍!
10月21日晚上八点零三分,央视八套后台的收视率曲线像滑梯一样直降0.8,值班编辑一把抄起电话,只喊了四个字:“砍,快砍!
”第二天观众打开电视就发现,《依依向北风》从两集缩成一集,大结局被硬生生提前七天。
这不是普通调档,这是央视在黄金时段当众“割肉”,血溅五步,止的是口碑崩盘的损。
为什么敢在播到一半动刀?
因为数据已经烫手。
首播当天酷云实时峰值1.28,看上去很美,可第二集还没播完就掉到0.97,第三天0.76,曲线像断线风筝。
广告部更慌,原定每集90秒的中插广告,到第四集已经退掉四成,空出来的30秒黑屏在机房亮得刺眼。
台里规定“收视破1才能保两集”,红线被击穿,谁也不敢替一部赔钱货兜底,砍档期是止损,不是脾气。
总局10月20日那场座谈会像提前递来的刀子。
PPT里放出的两张棚拍截图,一张是《依依向北风》的“北方火车站”,绿幕边缘没抠干净,铁轨泛着塑料光;另一张是“纺织厂车间”,阳光透过纸糊的窗棂,影子一动不动。
领导没点名,只说一句“别让年轻演员抹了厚粉就去演父辈”,台下制片人脸全白了。
政策风向摆在这,央视再不表态,就会被当成“护短典型”,砍档期是自救,也是做给上面看。
演员“装嫩”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鲁诺39岁,演18岁知青,滤镜磨到鼻梁都快没了,首播当晚“鲁诺 出戏”冲上热搜第五。
热搜词条点进去,最高赞是一条两秒动图:他抬手擦汗,袖口里露出劳力士。
观众不是傻子,年代感一崩,剧情再好也白搭。
鲁诺和菅纫姿连夜写道歉信,各捐10万,看似诚意,实则算账——两人总片酬2400万,捐10万相当于花0.4%买口碑保险,便宜。
可观众不买账,豆瓣短评区“道歉不如辞演”点赞破三万,分数一路滑到3.4,刷新央视最低纪录,稻草熊一天跌掉2.3亿港元,这才是真疼。
制作方把锅甩给“年轻观众太苛刻”,却不敢提自己省成本的黑账。
剧组在横店20号摄影棚搭景,一共42场戏,全用LED屏放背景,火车、雪原、矿坑全靠后期,抠像费每分钟只要8000块,真去东北拍,火车专列一天就要20万。
美术指导在群里算过账:棚拍总成本1800万,外景至少4500万,省下的2700万里,1200万进了演员腰包,剩下1500万就是利润。
老板把钱装口袋,观众把差评挂网上,天经地义。
央视缩档期后,广告商第一时间收到补偿方案:未播完的广告按“收视折扣价”退款,差多少补多少,算下来台里要赔3700万。
广告部把这笔钱记进“风险拨备”,等于公开承认《依依向北风》是负资产。
更惨的是后面排队的两部剧:《大生意人》《烟花少年》同样出自稻草熊,招商会上品牌方直接问“你们还去棚里拍吗?
”两句话就把PPT翻过去,空白页比字多。
股市用跌停回答,制作方用沉默背锅。
有人把这事和2021年《雷霆战将》被下架对比,其实不一样。
《雷霆战将》是播完一轮才翻车,《依依向北风》是播到一半被公开处刑,央视亲手动刀,等于给全国电视台打样:再悬浮,就腰斩,没有第二次机会。
总局给的截止日期是2026年,看似还有两年,可电视台今天就开始重新审片。
上周六,东方卫视直接退掉一部“滤镜年代剧”,宁可播老片补空,也不敢冒险。
连锁反应已经来了,横店棚拍订单取消三成,LED虚拟背景公司首当其中,两个月内裁员两百,泡沫一戳就破。
观众手里握着遥控器,也握着生杀大权。
豆瓣3.4不是终点,只是起点,下一部还敢棚拍、还敢磨皮、还敢让40岁演18岁,分数只会更低。
市场已经给出答案:好剧不一定赚钱,烂剧一定赔钱。
央视割了《依依向北风》,也割掉了“滤镜年代剧”的最后幻想。
以后谁再拿塑料火车、磨皮脸来糊弄,观众就会问:你是想步后尘,还是想像《依依向北风》一样,连结局都被提前?
来源:优雅辰星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