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故事已经完结了17年,但观众依旧对余则成的结局耿耿于怀——他去了台湾之后,会发生什么?以军统家属身份留下的翠平,能否等到丈夫余则成归来?
经典谍战剧《潜伏》的最后一集,主角余则成被告知,他即将前往台湾,和一个叫晚秋的人结婚,继续潜伏。
这个故事已经完结了17年,但观众依旧对余则成的结局耿耿于怀——他去了台湾之后,会发生什么?以军统家属身份留下的翠平,能否等到丈夫余则成归来?
2025年9月底开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便讲述了这些潜伏者去往台湾后的故事。这部剧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真实人物为原型,再现了1949年至1950年期间,他们在台湾潜伏的隐蔽斗争。
以往的谍战剧多追求紧张的情节、不断反转的“爽剧”体验。但是《沉默的荣耀》的总编剧卢敏却拒绝了这种无往不胜的主角叙事,剧中九成人物都使用了历史上的真实姓名,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超越娱乐的意图。
她说:“这部剧不为写谍战,而要写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和情怀。”
在荧幕之外,这群理想主义者的人生故事,同样有着远超谍战剧的厚度与重量。
“白色恐怖”下的情报暗战
剧集开头,“要不要去台湾”的抉择便摆在了吴石面前。
1949年,福州解放在即,而吴石被任命为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他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路是留在大陆。他虽然身在国民党阵营,但此前已经与共产党接触,做出为共产党提供重要情报、策反国民党海军舰长林遵等贡献,福州即将解放,留下来,他可以迎接一个新中国的到来。
另一条路则是接受任命,前往台湾,潜伏于国民党核心部门。“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职位能够让他接触到国民党的最高军事机密,但一旦暴露,他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共产党地下党员、挚友吴仲禧劝说吴石,不必再赴险境。但吴石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的抉择也成为《沉默的荣耀》中那句经典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吴石与吴仲禧的谈话(《沉默的荣耀》剧照)
1949年8月16日,吴石乘坐飞机离开福州,这天距离福州解放仅差一日。
一水之隔的台湾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下。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以“反共”为借口,发动了整肃运动,处决超2000人,关押逾16000人。另一位潜伏烈士陈宝仓的女儿陈禹方回忆,上学途中,常能看到军车驶过,里面都是被五花大绑的人。
“白色恐怖”笼罩全岛,而吴石担任的“国防部”参谋次长,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大陆在台湾隐蔽战线上的最高官职。在任期间,他冒险送出了台湾防御体系的核心情报,包括《台湾防区军事态势图》、陆海空三军的番号驻地、兵力武器配备等资料。
而帮助吴石传递情报的联络员,就是朱枫(朱谌之)。
借着去台湾探望继女阿菊的理由,朱枫来到台湾,与吴石以及中共台湾地下党负责人、省工委书记蔡孝乾(代号“老郑”)秘密联系,将岛内情报传递回大陆。
朱枫与吴石、蔡孝乾约定了通信暗号,比如“花茶”代表海军、“绿茶”代表军舰、“烧碱”代表陆军、“樟脑丸”代表飞机。每周六下午4点,朱枫都会去吴石住处,取回吴石准备好的密件,第二天上午10点,再和蔡孝乾碰头。
1950年1月的一个周日,蔡孝乾并未出现,只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陈太太,老吴的生意亏本了”。“老吴”是中共台工委武工部部长张志忠,“亏本”是被捕的意思。
又一位中共地下党出事了。朱枫紧急找吴石帮忙,获得了特别通行证,在吴石的副官聂曦的协助下,飞往浙江舟山。但蔡孝乾被捕后,供出了朱枫,导致朱枫被捕。
朱枫曾试图吞金自杀。
国民党也被她的牺牲行为所震撼。《“国防部”历年侦破匪叛乱案汇编》曾有此评论:“朱匪于被捕瞬间吞金企图自杀,证明其对应付事变,早做准备;匪干(指朱谌之)此种维护重要工作,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之纪律与精神,诚有可取法之处……”
之后,签发通行证的吴石、协助朱枫离岛的聂曦都成了国民党的重点怀疑对象。这些人,包括国民党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都是中共在台隐蔽战线的关键人物。在《沉默的荣耀》中,他们构成了“东海情报小组”。
蔡孝乾的背叛对中共在台隐蔽战线的破坏极大。在国民党当局的安排下,蔡孝乾还在媒体上公开承认自己的身份,并劝说仍在台湾活动的中共党员自首。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均未降服。
1950年6月10日,台北,“特别法庭”上气氛凝重,蒋介石亲自核准的处决令送抵军法局。摄影师记录下了法庭宣判的瞬间。
吴石,一身西装,低头执笔,这位“戎马书生”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
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朱枫站在吴石旁边,身着碎花旗袍与深色毛衣,双拳交握。所有人都探头望向吴石的遗书,只有她平静地望着前方。
“吴石案”法庭现场
这天下午,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四人在台北马场町被枪决,壮烈牺牲。吴石时年57岁,陈宝仓时年50岁,朱枫时年45岁,聂曦最小,年仅33岁。这场杀戮只是开始,之后大批潜伏在台湾的中共地下党员被逮捕杀害,1500余人中有1100多人牺牲,其中部分人甚至无法确认姓名……
“世界于我是何物?”
“吴石案”受牵连人员多达200人。议论扑面而来:吴石,一个曾获得蒋介石嘉许的国民党高官,有着大好前程,为什么最终以“通共”的罪名被处决?
其实,吴石一生遇到过许多岔路口,但他都选择了遵从本心指引但更艰难的那一条。
1894年,吴石出生于福建福州螺洲的一个贫寒家庭。他的父亲吴国琬,曾考取举人,但未能继续仕途,后在螺洲公学担任教书先生。吴石形容自家“累世寒儒”,小时候,别家晒稻谷,吴石家晒书,满地书籍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看书成了吴石一生的爱好,他常用的一枚印章就刻有“戎马书生”四个字。
吴石幼时身体孱弱,“每年必患疟疾两月,疥疮与头痛,经常不愈”。这样一个体弱书生,是如何成长为挥斥方遒的将军的?
青年吴石
在福州的格致书院,吴石第一次听老师讲起黄花岗起义、林觉民烈士的事迹,深受触动。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17岁的吴石加入福建学生北伐军,与同学们高唱着《祈战死歌》北上。出发时,有人敲锣打鼓,流着热泪欢送他们,也有人哭着拽回要去参军的孩子。
在北上的游船里,吴石自问道:“世界于我是何物?”
对于那时的吴石来说,他或许并不知道,参军北上有何种后果,那只是一个少年投身世界、寻求自我意义的选择。
辛亥革命浪潮很快衰颓,袁世凯复辟,学生军草草解散,吴石领了16块银元,结束了5个月不到的军旅生活,南下回乡。
但这次北上,他见识到了残酷且真实的革命世界。他先后就读于武昌预备军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都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校内,他悼念因参加反袁起义而牺牲的同学们,暗中支持同学们的反袁行动。后来,他又赴日学习,参加抗日战争。
吴石,一步步走出螺洲小乡,走出寒儒之家,凭着一腔爱国热忱,找到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坐标。
吴石与家人的合照
而在另一座海边小镇,爱国热忱也引领着一位女性走上相似的命运轨迹。她就是朱枫。
朱枫1905年出生于浙江镇海,父亲是镇海渔业公会会长,家境殷实。她先后进入镇海县立高级女子小学和宁波女子师范学校学习,诗书、缝纫、医护样样在行,是典型的名门闺秀。
但朱家是个封建迷信的传统家庭,父亲妻妾成群,只因母亲娘家家境殷实,才让朱枫在朱家有一席之地。想要走出朱家大院对朱枫来说,并不容易。
朱枫
学生时代,在同窗好友、学生运动积极分子陈逸仙(陈修良)的影响下,朱枫也走上过街头,投身五卅运动的学生洪流中。但她22岁时便远嫁沈阳,丈夫病逝后,又独自抚养起孩子,再出家门时,已经是1937年。
七七事变后,朱枫在外甥朱晓光的影响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上街发传单,在城隍庙表演抗战歌曲,还开办了“镇海女子工艺传习所”,收留难民和回乡青年。从此,她不再是守于深闺的富家女或寡妇,而是奔走于街头的一名爱国女性。
1937年,朱枫跟随家人来到武汉,在中共领导的新知书店工作。新知书店刚迁至武汉,陷入财务困境,朱枫变卖家产,将所得的500块银元悉数捐出。后来,她利用香港合众贸易公司会计的身份,为中共地下组织传递信息、筹措物资。
1949年10月,朱枫即将赴台,在香港留下了这张影像。
无论是苦读出身的儒将,还是锦衣玉食下长大的闺秀,他们都决然放弃了安逸顺遂的人生可能性,凭借一腔勇敢,将自己的命运投掷于时代浪潮中,并随之起伏,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两条看似迥异的生命轨迹,因为同样的选择,最终在一条隐蔽的战线上交汇了。
无名者的选择
台北第二殡仪馆,一个老旧的骨灰罐已经尘封了数十年,上面用写着“朱湛文”三个字,或许是因为连笔,“湛文”其实应该是“谌之”。
这正是朱枫的骨灰罐。
2010年12月29日,这个骨灰罐在专人的护送下,从桃园机场出发,飞抵北京。2011年7月,朱枫的骨灰最终回到镇海,被安葬在镇海革命烈士陵园。骨灰安放那天,朱枫的孙女朱容瑢记得,父亲朱明捧着骨灰盒,每走几步,都轻声说:“妈,慢点儿,咱们到家了。”
朱枫被判决死刑(《沉默的荣耀》剧照)
朱枫在台湾牺牲后,家人始终找不到她的遗骸,仿佛“在台湾彻底消失了,除了几个人名外,所有信息都是一片空白,朱枫被枪决后,遗体如何处理,埋在何处,这些都成了历史谜团”。
吴石译著的《警察学纲要》曾被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法学译丛》收录,其中导言说“本书译者吴石先生生平情况不详,颇感遗憾”。
吴石、朱枫等人牺牲后,他们的过往也成了秘密,仿佛隐入历史的尘烟。
他们为何无名?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局势紧张,相关事迹不宜公开,但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无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吴石在国民党内晋升至高位,却始终保持着“戎马书生”的本色。
在人际交往中,他风骨傲然。吴石和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是同窗,两人情谊深厚,白崇禧生病时,吴石还曾照顾他,为他补课。后来,白崇禧多次举荐吴石担任要职,这也是吴石被认为是“新桂系”的重要原因。
但面对“白崇禧是吴石后台”的言论,吴石说:“有人说我依靠白健生,难道我在军校名列前茅也是靠他吗?我从来不依靠任何人,谁真正爱国,我就跟谁走。”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碑,雕像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宝仓、朱枫、吴石、聂曦。
《沉默的荣耀》大结局也展现了吴石坚守的本色。
在审判时,面对吴石从未加入共产党的选择,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十分疑惑:既然没有加入共产党,为什么要背叛国民党?
吴石面色沉静,回答道,自己没有背叛,他忠诚于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想,是那个在北伐时期所向披靡的党国,而不是现在这个人人蝇营狗苟、个个贪污腐败的现实。
吴石受审(《沉默的荣耀》剧照)
真实的历史也是这样。
吴石对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倾轧、贪腐无能十分失望,转而选择秘密与中共合作。实际上,吴石并没有“密使一号”的代号,也没有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驱动他转换阵营的,并不是青史留名的野心,而是基于个人良知的判断。
这样一位聪明、能力极强的军事人才选择放弃大好前途、高官厚禄,很多人不解。但《沉默的荣耀》借剧中吴石之口给出回答:“可能你们很多人都想不通,我只想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中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久矣,我只是希望战争能早点结束。”
《沉默的荣耀》剧照
总编剧卢敏谈起《沉默的荣耀》的创作初衷:“我想写的就是吴石的自觉,他的选择无关党派,更关乎苍生,他是从止战和平的角度,希望中国变成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家,因此要通过情报工作减少军事层面的消耗。”
时间拨回到1949年,当是否要去台湾的选择再次摆在这些人面前,他们会想什么?吴石会想到17岁时第一次参军的澎湃心情吗?朱枫会想到和好友第一次走上大街、呼喊口号的自由吗?
1949年10月25日,朱枫即将前往台湾,她将最后一张在香港拍摄的照片寄给了当时的爱人,照片背面,她用娟秀的小楷写下:
她已深深体验着:
“真实的爱”
与“伟大的感情”
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
来源:场景SkZ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