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轻喜剧4部摆烂!观众:脸上写“需搞笑”?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2 11:50 1

摘要:打开电视,十部偶像剧八部标榜“轻喜”,这密度都快赶上火锅里的红油了!从去年笑到今年的《苍兰诀》《卿卿日常》,到近期扎堆的《许我耀眼》《入青云》《宴遇永安》,简直像约好了集体走“谐星路线”。

轻喜偶像剧,你这是要“统一荧屏”啊!

打开电视,十部偶像剧八部标榜“轻喜”,这密度都快赶上火锅里的红油了!从去年笑到今年的《苍兰诀》《卿卿日常》,到近期扎堆的《许我耀眼》《入青云》《宴遇永安》,简直像约好了集体走“谐星路线”。

但看多了不禁想问:现在的编剧是不是人均买了“搞笑百科大全”?怎么连武侠IP《神州奇侠》改编的《赴山海》,都得硬塞点轻喜桥段,这是怕观众苦大仇深的脸累着吗?

■ 从“黑马”到“流水线”,轻喜剧的“人设”快崩了

还记得《传闻中的陈芊芊》横空出世时,观众那种“挖到宝”的惊喜吗?那会儿的轻喜元素像菜里的隐藏彩蛋,挖到就是赚到。

可现在呢?轻喜成了“标配调料”,不管什么题材都猛撒一把——《许我耀眼》开局是悬疑感拉满的“主播骗婚”,后期直接画风跑偏,变成豪门全家组团追妻的搞笑现场,被网友调侃是“高开癫走”。

古偶这边更卷,《入青云》主打“戏精夫妇互斗”,《宴遇永安》玩“全家穿越古代开饭店顺便谈恋爱”。就连反派搞阴谋都得先讲个段子,这是怕观众被虐到弃剧吗?

但问题来了:当所有剧都挤在轻喜的独木桥上,桥塌的风险比笑点来得更快。观众现在看到“轻喜”标签,内心OS可能是:“又来?我脸上是写着‘需要强行搞笑’吗?”

■ 逻辑硬伤?不,这是“幽默感”!反正编剧是这么说的

轻喜剧最大的尴尬,是很多剧为了“搞笑”直接放弃治疗——基本逻辑都不要了!《四方馆》里女主混进长乐城,居然靠随手偷个路引就能蒙混过关。

这操作堪比“用超市小票进故宫”,是把守卫当稻草人,还是把观众当三岁娃?

《你也有今天》更绝,霸总失眠症只有听到女主的歌声才能治好。这设定浪漫是浪漫,但经不起推敲啊!难怪网友吐槽:“只要不细究,就能当下饭剧。”合着观众追剧还得先签个“自愿降职同意书”?

更分裂的是,有些剧的基调本来和轻喜八字不合。

《田耕纪》大部分剧情是宅斗和搞钱,主角被极品亲戚纠缠到心累,非要说自己是“撒欢搞钱剧”。

结果观众看得精神分裂:一边是主角被欺负到想哭,一边镜头硬切到滑稽BGM——这感觉好比在悲剧现场放《恭喜发财》,不仅笑不出来,只想喊“救命”!

■ 爆款轻喜剧的求生指南:好笑≠硬挠痒痒

难道轻喜偶像剧真的没救了?当然不是!那些成了爆款的,早把秘诀玩明白了:轻喜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人设反差是王道。为什么九鹭非香的IP成了香饽饽?因为她太懂怎么让人物自己产生笑点了。《苍兰诀》里大魔王和小仙女互换身体,《与凤行》里战神被当成宠物养。

这种基于人物关系的反差,笑点自然还不尴尬,比硬塞的“哈哈哈”高级多了。

CP感才是硬道理。轻喜只是外壳,好嗑的CP才是内核。

《苍兰诀》能爆,“棣欣引力”功不可没;《与凤行》赵丽颖和林更新二搭,观众就是爱看。如果男女主之间火花还没打火机大,再多的搞笑桥段也是白搭。

笑点要高级,别把观众当“笑点测试机”。真正好笑的梗,是能和剧情融为一体的。反面教材就是《四方馆》里化用“海底捞生日歌”的桥段,以及《神隐》里强行塞入的“搞里头”网络梗。

这种硬蹭热点的操作,只会让观众脚趾抠地。成功的轻喜感应像《外星女神柴小七2》里那样,依托角色个性自然产生笑点,而不是生硬玩梗。

演员得放下偶像包袱。喜剧表演特别考验节奏和分寸,偶像派演员要是光顾着帅和美,根本演不出那种自然松弛的喜感。

为啥有些演员演轻喜能圈粉?就是因为他们能放得开,那种“鬼马”劲儿不是谁都能演出来的。

轻喜不是万能药,好看才是硬道理

说到底,观众从来不是讨厌“轻喜”,而是讨厌那些“打着轻喜幌子”的降智剧情、工业糖精和套路化创作。

当一部剧有了扎实的剧本、靠谱的人设、有火花的CP,轻喜元素就是最好的增味剂。但如果本身剧本稀烂,就算加再多笑点,也只会变成一场尴尬的闹剧。

下次再看到“轻喜偶像剧”的标签,咱们可得擦亮眼睛了:是真心想让你笑,还是又来糊弄事的?毕竟,我们的快乐很宝贵,可不想浪费在那些“装笑”的剧上。

来源:喵说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