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央八在播新剧《依依向北风》,一听是讲知青下乡的年代剧,我立马就点进去了。
刷到央八在播新剧《依依向北风》,一听是讲知青下乡的年代剧,我立马就点进去了。
毕竟之前《人世间》《山海情》那类剧多好看啊,真实、戳人,看的时候总跟着剧情哭哭笑笑。
当时还想着:央视播的年代剧,质量肯定差不了,结果呢?硬着头皮看了两集,直接弃剧了。
心里就一个念头:这啥啊?又假又离谱,导演拍的时候到底咋想的?
不是我挑刺,打开评论区,吐槽声音此起彼伏,大家的想法都和小编一样,甚至还有人要求这剧赶紧下架。
这剧里的缺点多到让人没法忽略,从剧情到服化道,再到演员演技,没一个地方让人觉得“对味儿”。
现在拍年代剧,到底能不能走点心?
《依依向北风》打着“真实再现知青生活”的旗号,可细节处处透着假。
开篇就是一个“三角恋”暴击。
女主盛雪竹和好姐妹曲芳菲,两人同时喜欢上了同一个男生乔正君。
可盛雪竹不知道的是,曲芳菲早就和乔正君好上了,但是为了好姐妹,她还是和乔正君分手了。
结果之后就是发现自己怀孕,假结婚、生孩子、难产......
一系列“狗血”的事情开局就给了观众一记暴击。
还有一个情节就是,男主俞乐山居然在乡下倒卖鸡蛋,低价收购,转手高价卖出。
这种情节让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愤慨。
“投机倒把”在当时很严重的事情,况且,那时候的知青根本不可能去做这种事 。
他们顶多就是回城探亲时去买点鸡和蛋,至于自己去卖,那简直是闻所未闻的。
更离谱的是剧中“抓鸡蛋贩”的情节。
乌泱泱一群公安人员大规模围追堵截卖鸡蛋的知青,那阵仗,堪比抓捕重犯。
当过知青的观众就说了:“当年一个公社只有一名公安,怎么可能出动成群结队的执法人员?”
更别说那堆狗血情节了,什么“未婚先孕被陷害”“男主靠倒腾鸡蛋逆袭”,简直是越看越离谱。
编剧是不是觉得观众没看过年代剧啊?
《依依向北风》为了制造冲突,硬把各种狗血桥段往一起堆。
关键是剧情逻辑还全崩了。
女主被抓去“学习班”,那个主任居然因为她没送礼,就让她去扛水泥?
一个女知青,还是个医生,哪经得起这么折腾?而且一群知青居然还被拉去给主任家干私活,这也太夸张了吧?
当年的干部就算有私心,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吧?
我越看越觉得,这剧根本不是在讲知青生活,就是借了个“年代壳子”,演了一出悬浮的爱情狗血剧。
要是剧情差点意思,服化道用心点,大家还能勉强看下去,毕竟年代剧的“氛围感”很重要。
可《依依向北风》的服化道,真是让观众开了眼。
这哪是1975年的鲲州市农村,分明是“知青主题文旅小镇”,干净得连一点烟火气都没有。
剧中的砖墙,白灰刷得亮堂堂的,一点斑驳的痕迹都没有,看着就像昨天刚刷完。
土路平得能当溜冰场,别说坑坑洼洼了,连点尘土都没有。
还有那个看林人的小木屋,简直了,木头锃亮,窗户干净,跟现在的度假民宿似的。
别说70年代了,现在农村都难找这么精致的小木屋!
更离谱的是“黑市”那场戏,灯泡高得晃眼,周围的群众演员穿着新衣服,站得整整齐齐。
这哪有一点“黑市”该有的隐蔽和杂乱?有网友说“这哪是黑市,分明是农贸市场开业典礼”,我觉得说得太对了。
不仅如此,一个下乡知青,居然戴着手表,骑着自行车?
70年代的时候,手表和自行车都是“三大件”,一般家庭都买不起,一个知青哪能这么阔绰?
女主盛雪竹更夸张,穿着一尘不染的蓝布衫,头发梳得油光水滑,脸上还化着精致的妆,口红颜色亮得晃眼。
还有那些知青的衣服,袖口、裤脚全是新的,一点磨损的痕迹都没有,连个补丁都没有。
对比一下《山海情》,里面的碗有豁口,衣服有补丁,那才是年代剧该有的样子啊!
《依依向北风》倒好,用美颜滤镜把所有“真实感”都磨没了,场景干净得像假的,道具新得像摆设。
服化道假也就算了,演员的表现更是让我劝退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是我对演员有意见,是他们的年龄、状态和演技,跟角色完全不搭边,看着太出戏了。
先说说男主鲁诺,今年都快40岁了,非要演17岁的下乡知青俞乐山。
高清镜头一怼上去,眼角的皱纹、脸上的疲态全藏不住,怎么看都不像个17岁的毛头小子。
更要命的是他的演技,全程就靠皱眉、瞪眼来表达情绪,活脱脱一个“皱眉专业户”。
台词说得跟背书似的,一点感情都没有,听着就尴尬。
有观众调侃他“演的不是知青,是刚做完美容的包工头”,我觉得太形象了。
他身上没有一点知青的青涩和质朴,反而透着一股“油腻感”。
再看看女主菅纫姿,34岁演十几岁的女知青,同样是“年龄不符”。
她在剧里的状态,完全不像个下乡知青:皮肤白嫩,妆容精致,穿着干净的衣服,说话细声细气。
女二号张可盈也没好到哪去,28岁演十几岁的女知青。
脸上的粉厚得能掉渣,口红颜色扎眼,被吐槽跟个“娇小姐”似的。
她的演技也很“表面”,吵架时就大声嚷嚷,哭的时候就45度角仰望天空,没什么层次感。
《依依向北风》的演员们,只是“穿着知青的衣服,演自己”,年龄不符就算了,演技还跟不上。
全程靠“装嫩”和“摆造型”,这让观众怎么代入?怎么相信他们是“知青”?
其实,剧情假、服化道假、演员演技差,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剧组的“创作态度”有问题。
他们根本不是想拍一部真实的年代剧,只是想借“知青下乡”这个题材,蹭一波“年代情怀”,拍一部能吸引眼球的狗血剧而已。
导演和编剧好像根本没做过功课,对70年代的知青生活一无所知,全靠自己“瞎编乱造”。
他们觉得只要堆点“下乡”“黑市”“三角恋”这些元素,就能叫“年代剧”了。
根本不管这些情节符不符合历史事实,不管细节能不能经得起推敲。
有经历过知青生活的网友说“这剧是对知青的亵渎”,我觉得这话虽然重,但也有道理。
剧组拿知青的经历当“狗血剧情的背景板”,根本不尊重历史,不尊重那些真正的知青。
而且不少人吐槽剧组特别敷衍,好像觉得观众“好糊弄”。
服化道不用心,道具用新的,场景搞得干干净净,连点“烟火气”都没有。
演员不用心,找年龄不符的演员来演,不要求他们体验生活,只要求他们“长得好看”。
剧情不用心,把老套狗血的桥段堆在一起,根本不管逻辑。
他们觉得只要有“央视播出”的名头,有“年代剧”的壳子,观众就会买账。
可他们忘了,现在的观众早就不是“傻子”了,大家看过《人世间》《山海情》那样的好剧,怎么会容忍这种“敷衍之作”?
不是观众对年代剧要求高,是有些剧组太不用心了。
我们想看的年代剧,是真实的年代质感,是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温度和力量的故事。
现在早就不是“有个好题材就能火”的年代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不用心,有没有真诚,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希望导演和剧组能好好反思一下,拍年代剧,不是随便搭个景、找几个演员就行的,得尊重历史,尊重观众,拿出真本事来创作。
最后想问一句:大家有没有看《依依向北风》?是不是也觉得又假又离谱?
或者大家有什么觉得好看的年代剧推荐?来评论区聊聊吧!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依依向北风》
来源:水生烟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