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1.3%人患焦虑症,看《许我耀眼》许妍如何反内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2 09:57 1

摘要:这姑娘命不算好,从小被爸妈嫌弃,跟着姥姥长大,好不容易盼着回父母身边,结果还是没得到温暖。

最近追《许我耀眼》,里面许妍那股跟焦虑硬刚的劲儿,我真是越看越上头。

这姑娘命不算好,从小被爸妈嫌弃,跟着姥姥长大,好不容易盼着回父母身边,结果还是没得到温暖。

最气人的是,姐妹俩要上大学,她爸居然说家里条件不好,让她放弃学业。

许妍当然不答应,结果挨了老爸一巴掌,换别人可能早哭着找姥姥诉苦,然后躺平内耗了,但许妍没这么干。

她哭够了之后,居然想通了,内耗这事儿最不划算,稳住自己往前冲才是正事,这股子清醒劲儿,换我可能都做不到。

后来许妍毕业进了电视台,凭本事把《家宴》这档节目做得红红火火,本来想申请主持人职位,结果没成功。

换旁人可能得焦虑好几天,她倒好,立马转头找新方向,学昆曲、改节目形式。

还把邀请对象从明星转到企业家,甚至帮企业家太太们办局。

最后呢?她不光让自己的主持事业更上一层楼,还得到了未来婆婆的认可。

这剧情看得我直拍腿,这不就是《应对焦虑》里说的“不困于自设的思维陷阱”嘛!

樊登老师解读这本书的时候说,送给每个紧绷的灵魂,我觉得许妍就是最好的例子。

好多人跟我吐槽,领导交代的事没做好,就开始想“会不会被裁”。

伴侣没及时接电话,就猜“是不是辜负我了”,孩子一次考不好,就担心“高考咋办”。

本来想这就是小题大做,后来发现这其实是“灾难化思维”,《应对焦虑》里埃德蒙・伯恩专门说过这事儿。

说白了,就是把小事往最坏了想,还总问自己“如果这样怎么办”。

全球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受焦虑症困扰,很显然,不少人都被这种思维困住了。

我同事上次流鼻血,居然怀疑自己得癌,赶紧去医院检查,结果就是上火,你说这焦虑是不是白受了?

《应对焦虑》里有个堵车的案例,我看完特有感触,交通高峰期,俩人手都在一辆走走停停的车里。

一个人全程抱怨,说自己倒霉、选的路不对,被焦虑和愤怒折腾得够呛,另一个人倒好,趁机休息,做腹式呼吸、听音乐,还觉得挺舒服。

同样的环境,感受差这么多,以前我堵车也会骂骂咧咧,现在才明白,不是堵车让人烦,是自己对堵车的想法让人烦。

埃德蒙・伯恩说,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主要责任,这话真是没毛病。

俞敏洪在智纲智库大会上说的事儿也挺有道理。

他说朋友借了钱还不起,别总揪着这事不放,不然心情和往前走的脚步都得受影响。

我闺蜜以前就总因为对象没接电话闹脾气,后来她换了个想法,“他可能在开会,忙完会回我”,反而不焦虑了。

其实心理学里有个ABC理论,说事件本身不决定情绪,对事件的解读才决定情绪。

这么看来,想不被焦虑缠上,先改改自己的想法准没错。

张德芬老师在庆生会上遇到的事,跟咱平时遇到的糟心事挺像。

本来是开开心心的庆生会,结果表演老师临时加了一小时冥想,现场搞得愁云惨雾,还耽误了切蛋糕的环节。

张德芬当时也慌了,怕八十七岁的老爸不高兴,又觉得时间被浪费了,焦虑得不行。

但她没被情绪带着走,反而逐个理清自己生气的原因,怕老爸不开心、觉得不被尊重、担心耽误后续环节。

然后她告诉自己,别计较别人浪费时间,也别跟不尊重自己的人较真,慢慢就平静下来了。

最后还能跟现场哭唧唧的人一起唱生日歌、切蛋糕,这心态我是真得学。

遇到这种临时出状况的事,我以前可能当场就脸黑了,但看张德芬这么处理才明白,焦虑来了别逃,先搞清楚它为啥来,再想办法应对。

抗焦虑,就两步走

《应对焦虑》里说抗焦虑有俩关键,愿心和觉知

愿心就是你真的想改变,比如告诉自己“我不想再焦虑了”“我要停止内耗”。

搞不清为啥有人总说“我想改但改不了”,其实就是没真下决定。

我自己试过写情绪日记,每天记一个焦虑点,比如“今天怕汇报不好”,慢慢就把改变的想法刻在脑子里了。

觉知就是能发现自己的扭曲思维,埃德蒙・伯恩说,只有觉知到问题,才能质疑它、改掉它。

我现在焦虑的时候,会问自己“这个想法有依据吗?”“最坏的结果真会发生吗?

比如上次怕汇报搞砸,我就想“我准备了这么久,就算有小失误也没事”,这么一想就不紧张了。

美国焦虑与抑郁协会还有个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我开会前紧张就用,亲测有效。

其实抗焦虑没那么难,关键是别跟它硬刚,也别被它牵着走,《思辨与立场》里说,烦恼大多源于思维方式。

毫无疑问,咱们都有焦虑的时候,但只要别把小事想复杂,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就不会被焦虑困住。

以后遇事别瞎琢磨“如果怎么办”,多想想“就算这样也能应对”,日子才能过得舒坦。

愿咱们都能像许妍那样,把焦虑踩在脚下,活成内心稳的人。

来源:奇史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