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9日23点47分,微博热搜榜第3位突然蹦出五个字:赵淑慧递交U盘。
10月19日23点47分,微博热搜榜第3位突然蹦出五个字:赵淑慧递交U盘。
点进去的人以为只是剧情预告,结果24小时后编剧在直播间一句“大结局已送审”,把范建成从“一审无罪”直接钉进“第30集批捕”。
这哪是剧透,这是提前宣判。
U盘里装的是偷拍视频,镜头对准的是叶思北。
视频没经过她同意,却在她败诉后成为“新证据”,警方重启侦查。
编剧把最高检2024年3月发布的典型案例原句念出来,直播间弹幕瞬间刷屏:原来剧本早把法律条文抄好了。
观众这才反应过来,赵淑慧把奖杯抠开那一下,不是冲动,是算准了刑事的门槛。
时间线被官方钉死:10月19日热搜,10月20日编剧直播,10月21日豆瓣开分涨到8.9。
三步走完,范建成的结局从“可能翻车”变成“一定翻车”。
剧组没花一分钱买榜,却让话题挂在前十整整一天。
省下的宣传费拿去请技术顾问,顾问把U盘里的视频一段段剪成证据规格:画面连续、时间码完整、哈希值匹配。
剪完交给警方模板,剧组再原样拍一遍,镜头连水印位置都不差。
观众看到的是戏剧,警方看到的是卷宗。
叶思北一审败诉,律师费赔了37万,账户被冻,连高铁票都买不了。
她原本只能走民事二审,胜率不到一成。
现在刑事程序启动,她成了被害人,民事索赔可以挂在刑事后面一起提,诉讼费减半,执行力度翻倍。
编剧在直播间补了一句:“刑事附带民事,被告想赖账得先坐牢。”这句话被截成短视频,播放量一夜破两亿。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败诉的人还能靠刑事程序翻盘。
范建成在剧里的人设是“完美慈善家”,捐款记录P得比成绩单都漂亮。
编剧让他第30集被批捕,镜头给到他整理领带,法警一把扯下那条印着学校校徽的领带,镜头定格在领标:Made in prison factory。
观众鼓掌,因为这条领带是范建成自己代言的“公益产品”,订单来自他控制的基金会。
基金会账面支出1.2亿,实际到货只有三千万,差价全换成现金塞进私人账户。
剧组把这条暗线埋在前29集,每一集给领带半秒特写,直到第30集才告诉观众:线索早摆好,就等手铐。
赵淑慧为什么等到大结局才交U盘?
剧里给她的理由是“保护女儿”,剧外的原因是“等热搜”。
10月18日剧组放出预告片,叶思北雨中跪地那一幕冲上热搜第15位,热度差一口气。
编剧立刻让赵淑慧在19日晚交U盘,话题从15位跳到3位,省下的买榜钱够再拍两集。
观众情绪被拉到最高,广告商排队加钱,平台连夜加排推荐位。
一个动作,既救了剧情,也救了流量。
最高检的案例被写进片头字幕,白底黑字,连标点都照搬。
剧组把“偷拍视频成为关键证据”那段打印出来贴在导演监视器上,拍一场查一场,怕漏掉一个镜头。
法律顾问跟组三个月,工资按分钟算,最后只在片尾出现一行名字,却让整个故事有了判决书一样的硬度。
观众相信不是编剧开挂,是法律本来就能这么用。
叶思北的索赔清单在剧里只出现三秒: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抚慰金,合计486万。
数字不是随便写,剧组把北京朝阳法院2023年同类判例调出来,取中位数再下调10%,让数字看起来真实。
镜头扫过清单,观众看到最后一行:利息计算至实际清偿日。
这句话让清单从剧本变成欠条,范建成只要活着,利息每天滚一次,滚到坐牢那天为止。
编剧最后补刀:范建成被判九年,出狱那天账户被冻,利息滚到720万。
镜头没给范建成,给的是叶思北在银行签字,手指按在“确认收款”的红色按钮上。
按钮“滴”一声,观众鼓掌,因为这一声等于告诉所有败诉的人:只要证据还在,账就赖不掉。
故事讲完,现实才刚刚开始。
屏幕外的败诉人、被偷拍的受害人、证据被驳回的原告,他们都在等一个属于自己的U盘。
剧可以一夜播完,案子却要一寸寸磨。
观众散场后,会不会有人翻开自己的抽屉,找出那只落灰的U盘?
来源:河畔欣然看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