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播即创下收视峰值3.1%的亮眼成绩,但是,高热度背后却是铺天盖地的争议。
文|筱晓
编辑|筱晓
央视八套接档《沉默的荣耀》的年代大剧《依依向北风》,观众不愁好剧看了!
开播即创下收视峰值3.1%的亮眼成绩,但是,高热度背后却是铺天盖地的争议。
这部剧以知青返城、改革开放为背景,试图展现一代人的理想与挣扎。
却因演员演技的严重参差不齐,硬生生将一部年代史诗变成了“关系户演技试炼场”。
老戏骨与“戏混子”的同框对决,让观众在沉浸与出戏间反复横跳。
这阵“向北风”,吹散的不仅是时代尘埃,还有观众所剩无几的耐心。
剧集开篇的“鸡蛋争执”本是点睛之笔。
盛雪竹因碰碎鸡蛋坚持赔偿,俞乐山却为一分钱斤斤计较。
这一场景本该是两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理想主义者的纯粹与现实主义者的生存智慧。
然而,演员的演绎却让这场戏彻底变了味。
菅纫姿饰演的盛雪竹,眼神中缺乏知青应有的倔强与赤诚,反而透着现代偶像剧式的浮夸。
她质问俞乐山“你怎么少算一分钱”时,台词如背诵般僵硬。
仿佛在提醒观众:“我在演戏,别当真。”
而鲁诺的俞乐山更令人窒息,年近四十的脸强行贴上青年知青的标签。
即使用厚重的粉底淡化皱纹,依然掩不住眼神的沧桑感。
两人一个像在演校园言情剧,一个像在演中年危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这场鸡蛋之争,最终成了演技的“照妖镜”。
观众本以为会看到理想与现实的火花,却只看到演员与角色的割裂。
然而这样老戏骨撑场,戏混子拖后腿的场景,竟在剧中不止一次上演。
《依依向北风》的演员阵容本是“王炸配置”。
王丽云、范雷等老戏骨坐镇,鲁诺、菅纫姿等中生代挑大梁。
但实际呈现的效果,却成了典型的“木桶效应”,短板太过显眼。
王丽云饰演的农村妇女,本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她端着一碗鸡蛋递给病弱的四婶时,眼神里既有怜悯又有无奈。
短短几个动作就将时代苦难浓缩其中。
然而,一旦镜头转向鲁诺,氛围瞬间崩塌。
他饰演的俞乐山本该是“表面市侩内心柔软”的复杂角色。
但鲁诺的演绎只剩“市侩”不见“柔软”。
无论是为盛雪竹暗中解围的深情,还是抚养曲芳菲孩子的担当。
都被他处理成面无表情的念台词,连情绪转折都靠皱眉瞪眼完成。
最讽刺的是,剧中俞乐山为爱成为“接盘侠”的悲情戏码。
本该是催泪炸弹,却因演员的苍白表演成了笑点。
当鲁诺对着孩子念出“以后我就是你爸爸”时。
观众只能看到他努力挤出的皱纹,却感受不到一丝父爱的温度。
年龄错位、质感剥离,年代剧的“自杀式”操作真让人应接不暇。
《依依向北风》的选角堪称灾难级操作。
鲁诺与菅纫姿的年龄问题,直接撕裂了剧集的年代质感。
鲁诺的知青形象,即便靠滤镜和打光勉强年轻化,依然藏不住步履的沉重和眼神的疲惫。
当他喊着“我们要为建设农村奋斗”时,活脱脱像极了中年人在团建活动上被迫喊口号。
菅纫姿的“妆容灾难”更是雪上加霜。
在物质匮乏的70年代,她顶着韩式水光肌和半永久眉毛。
就连干农活时脸颊的汗水都像精心设计的高光。
这种“伪精致”与王丽云脸上真实的沟壑、粗布衣服上的污渍形成残忍对比。
仿佛两个时代的演员被硬生生P进了同一画面。
而乔正君的选角同样令人费解。
何明翰试图演绎“伪君子”的复杂性,却只演出了“坏得浮于表面”。
当他背叛曲芳菲时,夸张的冷笑和刻意压低的声线,仿佛生怕观众不知道他是反派。
这种脸谱化表演,让本该具有警示意义的角色彻底沦为工具人。
《依依向北风》的选角失衡,不禁让人联想到影视圈屡见不鲜的“关系户”现象。
鲁诺出道多年仍无代表作,却能在此类大制作中担纲男主,
菅纫姿演技屡遭质疑,却持续获得重要角色。
这种“强捧之耻”背后,是否是资本与人情对艺术的践踏?
对比《沉默的荣耀》中于和伟、吴越等演员的表演,差距更为刺眼。
于和伟饰演的吴石,连手指敲桌的节奏都在传递情报的紧张感。
吴越的隐忍克制,让革命者的坚韧无声却震耳欲聋。
而《依依向北风》中的某些演员,连台词节奏都掌控不稳。
当演技派遇上戏混子,就像专业歌手遇到了假唱现场。
观众可以假装听不见,但耳朵不会撒谎。
年代剧的良心不该被流量绑架
《依依向北风》本有机会成为《人世间》式的经典。
它的剧本扎实度可见一斑,俞乐山为盛雪竹暗中布局惩治肖主任的剧情,本该是环环相扣的智力博弈。
盛雪竹与曲芳菲的姐妹情,本可深挖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相扶相依。
但演员的拖累,让这些闪光点黯然失色。
值得深思的是,同期作品《小巷人家》为何能靠细腻表演赢得口碑?
因为它的演员与角色高度契合,每个眼神都有时代的烙印。
反观《依依向北风》,当剧组费尽心思复原高考准考证、1:1复制返城申请表时。
却忽略了最核心的要素,演员才是年代剧的灵魂载体。
演技垮了,再精致的道具也只是摆设,观众不是瞎子,艺术更需要敬畏
《依依向北风》的争议,实则是当下影视创作困境的缩影。
资本追逐流量,人情凌驾专业,演技让位于话题。
但观众早已不是“给啥吃啥”的被动接受者,他们能一眼看穿谁在认真演戏,谁在滥竽充数。
这部剧最大的悲剧,不是某个演员的失败,而是整个行业对“将就”的容忍。
当北风吹过,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如《父母爱情》里相濡以沫的真诚。
是《大江大河》里破浪前行的热血。
而不是一群演技派中混进的戏混子,毁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毕竟,真正的艺术从不会向敷衍低头。
就像剧中的盛雪竹,可以接受生活的磨难,但绝不会因生活的苦难而妥协。
对此你怎么看呢?
来源:筱晓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