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年代剧只剩爸妈爱看,结果前两集一放出,90后弹幕刷得比70后还猛。黑市抓人、倒卖鸡蛋、赤脚医生拿针扎自己练手,镜头里全是灰,却把人牢牢按在沙发上。没有滤镜,没有磨皮,演员晒得脱皮,观众看得过瘾。
才播120分钟,全国遥控器集体锁定央视八套,上一次见到这种场面还是《狂飙》。
很多人以为年代剧只剩爸妈爱看,结果前两集一放出,90后弹幕刷得比70后还猛。黑市抓人、倒卖鸡蛋、赤脚医生拿针扎自己练手,镜头里全是灰,却把人牢牢按在沙发上。没有滤镜,没有磨皮,演员晒得脱皮,观众看得过瘾。
故事从1976年南京郊外插队的知青点开场。菅纫姿演的叶知秋是队里唯一会打针的姑娘,队部把一半药品锁在她床底,钥匙却挂在队长裤腰上。鲁诺演的乔远山第一天报到就跟她撞个满怀,手里两斤鸡蛋碎一地,换来一顿臭骂。两人谁也没料到,后面二十年要一起经历高考停考、返城、下海、下岗,还要在举报信和停电夜里把日子熬成糖。
剧组把主景扎在浦口老火车站旁边,拆了三排废弃筒子楼,重新刷上1970年代编号。道具组跑遍高淳、六合旧货市场,把28大杠、永久手表、搪瓷缸、工农兵挂历全搬回来。连缸底磕出来的豁口都原样保留,现场演员喝水不用道具水,直接灌凉白开,说这样唇边能留下水碱痕迹,更像天天用的。
菅纫姿提前两个月去省中医院针灸科报到,每天拿自己练针,左右胳膊扎出两百多个针眼。实拍时她给老乡扎足三里,手稳得让跟组医生点头。鲁诺为了把知青晒成当地色,每天中午穿背心在操场跑圈,脱皮后不用化妆,灯光一打就是干裂的红。导演喊开机,他往手上吐唾沫搓泥,镜头里那道皴口直接让弹幕刷屏:这才是下地干活的皮。
节奏快得像自行车下坡。第一集十五分钟,黑市交易被联防队围了,乔远山抱着鸡蛋狂奔,叶知秋迎面拦人,两人一起被按在地上。第二集末尾,队里收到恢复高考的内部文件,知青点瞬间炸锅,有人连夜撕掉检讨书,有人把复习资料锁进木箱。观众还没喘口气,第三集预告里乔远山已经站在南京火车站,背后广播喊着开往北京的列车即将发车,叶知秋却被人举报私藏药品,留在原地接受调查。
这条爱情线最狠的地方在于不撒糖。叶知秋给乔远山缝扣子,用的是拆口罩的纱布线;乔远山给她带返城名额,被当众戳破走后门,名额当场作废。两个人互相拖累又互相托底,隔着时代往前走。观众想嗑糖,糖里全是玻璃碴,一口下去血腥味比甜味重。
更扎心的是背景里那些大事件。恢复高考、家庭联产承包、价格双轨制、第一批个体营业执照,每一个政策落地,镜头都只给普通人视角。知青点有人因为两分之差落榜,回家扛包水泥;有人拿到录取通知书,却在火车站被偷走全部路费;有人南下深圳,第一晚睡桥洞,第二天去工地搬砖。没有旁白解释时代,只有人拼命活着。
剧里对贫穷的刻画也不美化。叶知秋父亲被停发工资,家里五口人吃一碗酱油泡饭,她把饭推给弟弟,自己拿搪瓷缸接自来水。乔远山母亲寄来一包压缩饼干,他掰成七份,知青点每人一小口,吃完集体沉默。那种沉默比哭更响,观众在屏幕外跟着不敢呼吸。
现在太多剧把穷拍成滤镜,住毛坯房也要摆香薰蜡烛,失业在家点外卖只拿品牌袋子。依依向北风直接给你看补丁裤子怎么缝到不能再缝,看一双胶鞋补三次底还怎么进水。穷不是背景板,是每天必须面对的刀口,刀口舔多了,人会麻木,也会发光。
导演说拍这部剧不是为了让谁怀旧,是让没经历过的人知道,今天随手点外卖的自由,是上一代用全部青春换来的。弹幕里有人留言:看完去翻了爸妈的知青证,照片里他们穿同款胶鞋,眼神比我还青涩。那条弹幕被点赞五万次。
数据也印证了热度。酷云实时收视峰值破2.4,市占率超12%,同时段把古装偶像剧压到第二。抖音话题播放量两天破三亿,剪得最多的是叶知秋拿针扎自己练手的片段,配文: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狠。评论区清一色:活该她回城。
爆相背后其实是稀缺。市场被仙侠、甜宠、悬疑轮番轰炸,观众早被架空到疲劳。突然出现一部剧,告诉你1977年冬天南京火车站有人为了赶高考扒火车皮摔断腿,那种真实感像一记闷棍,把打工人从写字楼瞬间拉回土地。土地不会骗人,种下什么就长出什么,观众在土地里看到自己爸妈的影子,也看到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自己能不能熬过来。
有人担心年代剧受众小。数据打了脸:首播当晚,34岁以下观众占比48%,接近一半。年轻人不是不爱看年代,是不爱看悬浮。只要拍得真,手机能刷到火星的年代,也能让人静下来看一辆二八自行车怎么驮起一家人的命运。
剧还没播到一半,网上已经出现返城知青合影模仿潮。网友翻出家里老照片,对着镜头穿同样款式的的确良衬衫,摆同款拘谨姿势。那一张张黑白脸,隔着四十年跟屏幕里的叶知秋乔远山对视,像完成一次集体穿越。穿越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确认:原来我们真的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接下来剧情会更狠。预告里乔远山在深圳码头扛包,被掉下来的货箱砸断肋骨;叶知秋拿到南京医学院通知书,却在报到当天被查出父亲历史问题,录取资格悬了。时代继续磨刀,两个人继续用血肉接着。观众提前备好纸巾,却发现哭不出来,因为镜头里的人在笑,笑得比哭还难看,却比任何励志台词都更有力量。
好剧不用喊口号,把日子真实摊开,就能让人自动对号入座。你我在格子间熬夜改PPT,他们在地头熬夜抢收;我们为房贷焦虑,他们为返城名额拼命。焦虑的形式变了,焦虑的本质没换。看他们在风里硬扛,屏幕外的我们也能把第二天的班继续上。
如果只能给这部剧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活着。不是诗与远方的活着,是泥里打滚、针下流血、火车站被踹下来继续爬的活着。把活着拍明白了,剧就成了。观众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真实砸中。砸中了,自然会坐直了看,会关了倍速,会忍不住给爸妈打个电话,问一句:你们那时候,是怎么熬过来的?
来源:树荫里隐藏的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