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俊《暗河传》首播口碑出炉、观众评价一针见血,杨雨潼成炮火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1 18:44 1

摘要:150 nits的屏幕亮得像一根快熄灭的蜡烛,优酷却拿它当招牌,告诉观众这就是“暗黑油画”,结果第一天就把手机用户逼到集体揉眼睛。

150 nits的屏幕亮得像一根快熄灭的蜡烛,优酷却拿它当招牌,告诉观众这就是“暗黑油画”,结果第一天就把手机用户逼到集体揉眼睛。

10月21日早上九点十分,官微甩出一封信,承认“太暗”是故意做的,还附送一个按钮:点一下,亮度最多抬一半。

按钮上线前,他们已经把全片压到只有150 nits,比市面上普通视频低一半还多,烛火、雨滴、刀口冷光被留成唯一亮点,剩下的黑直接糊成一片。

这么做不是技术失手,是算盘打得响:把黑夜拍成黑夜,就能省下大量场景搭建的钱,灯少开一半,后期调色省一轮,演员脸上的毛孔也不用磨到发丝级别,直接埋进阴影里,预算表立刻好看。

导演尹涛在同一天早上八点四十六分发微博,补了一句“暗场镜头占42%”。

这个数字把底牌亮清:一部剧快一半时间看不清脸,观众还得买单。

尹涛说“暗河”只在夜里行动,所以必须黑,听起来像尊重原著,其实是尊重成本。

白天拍夜戏,要打大排灯、拉遮光布、上滤镜,每一分钟都在烧钱;干脆把亮度拉低,现场灯关一半,摄像机ISO往下一压,后期再把曲线往下一拖,省钱省到飞起。

高端屏用户能看清暗部细节,是因为OLED黑得下去也亮得起来,可全国用手机追剧的占七成,小屏LCD一遇到150 nits就糊成一坨,优酷不会不知道,只是先照顾能吹“画质”的KOL,再回头给普通用户一个“高亮模式”,既保住口碑又捞回流量,节奏算得精。

“高亮模式”不是简单把画面整体提亮,是把SDR片源重新映射,亮度提升30%,HDR设备提升50%,同时保留暗部纹理,防止出现灰块。

这套技术早在去年优酷的《冰雨火》就试过,当时被骂“夜景像阴天”,于是今年学乖,先压后抬,制造“我送福利”的错觉。

App 11.0.6还顺手塞进去一条“夜间护眼曲线”,降低蓝光,表面体贴,实质是怕用户真把眼睛看坏,投诉信堆成山。

蓝光峰值一降,画面更黄,观众以为暖色更舒服,其实亮度没变,只是颜色偏移,视觉疲劳被延后半小时,平台就再多留你半小时。

杨雨潼被炮火集中,是因为她出现的段落恰好处在最暗的42%里。

观众看不清脸,只能听声音,一旦台词节奏慢,就把怨气撒在唯一能被记住的新人身上。

剧组没给她单独补光,等于把她推出去挡枪。

老演员有粉丝护体,龚俊的脸在烛光里一闪,粉丝自动脑补颜值,杨雨潼没这层防弹衣,黑漆漆的镜头直接把她变成“谁啊,演技好差”的靶子。

片方不吭声,优酷也不吭声,反正流量有了,讨论度涨了,黑红也是红。

整件事最滑头的地方在于:平台把技术短板包装成美学追求,再把解决方案做成“用户可选”,表面是听劝,其实是把责任甩给观众——你觉得暗,是你不会按按钮。

150 nits的峰值亮度连客厅电视都吃力,却敢自称“油画”,这就是把省成本写成“风格”二字。

观众真要想看清,就得升级硬件:OLED电视、iPad Pro、旗舰手机,一环一环把消费链拉满。

优酷不直接卖电视,却用一部剧告诉你“旧设备该换了”,这比直播带货狠多了。

对比去年爱奇艺《风起陇西》,同样暗,同样被骂,爱奇艺的做法是上线第二天重新调色,把亮度整体抬高3%,再发声明承认“部分场景超出主流屏幕承载能力”,一句话把责任揽回来,用户怨气当天熄火。

优酷这次偏不,偏要硬凹“暗黑美学”,还拉出导演、技术、官方三方背书,把一次技术失误做成品牌标签,就是想复制《长安十二时辰》的“电影感”口碑,可惜那部剧暗部细节在高端屏和低端屏都能看,人家是把钱花在灯上,不是把黑当遮羞布。

观众以为自己在追剧,其实是在给平台的数据报表打工。

每点一次“高亮模式”,后台就记录一次设备型号、观看时长、亮度偏好,年底汇总成一份“高端屏渗透率”报告,卖给广告商,价格按人头算。

你以为是白嫖,其实被白嫖。

省下来的灯钱、景钱、后期钱,最后变成平台的利润,广告商的金表,观众的电费——为了看清人脸,很多人不自觉把手机亮度手动拉到头,OLED屏一整晚高亮,电池循环次数+1,寿命-10%,换机周期提前半年,这条产业链才算圆满。

片方、平台、硬件商,三方在黑暗里握手,只剩观众揉眼睛。

下次再遇到“画面太暗”的剧,你是乖乖按按钮,还是直接关灯睡觉?

来源:云端眺望的观察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