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鹿原》的宏大叙事,是以白嘉轩娶妻拉开帷幕。这个被命运反复捉弄的男人,前六房妻子如同六片秋叶相继凋零,却在黄土高原上铸就了如古柏般坚韧的生命姿态。他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宗族血脉的守护者,那双藏着精光的眼睛里,始终燃烧着对家族延续的执念。当我们拨开历史的
《白鹿原》的宏大叙事,是以白嘉轩娶妻拉开帷幕。这个被命运反复捉弄的男人,前六房妻子如同六片秋叶相继凋零,却在黄土高原上铸就了如古柏般坚韧的生命姿态。他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宗族血脉的守护者,那双藏着精光的眼睛里,始终燃烧着对家族延续的执念。当我们拨开历史的烟尘细细审视,会发现这位白鹿原上的族长,其每个抉择都像是精心计算的棋步,在传统与变革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令人唏嘘的人生轨迹,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揭秘。
一、思想观念:儒家伦理的乡土实践者
仁义为本的道德内核将"学为好人"作为人生准则,通过《乡约》制度化推行儒家伦理,将儒家"仁、义、礼"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形成"乡土哲学家"式的道德权威;对长工鹿三"重之携之",年荒时期仍坚持雇佣,体现"仁义爱人"的实践。
实用主义的文化调和既维护朱先生代表的理想化圣人儒学,又带头用种罂粟等非常规手段积累财富;迁坟事件中通过"白鹿传说"合理化土地交易,显示传统信仰的工具性转化;白嘉轩腰挺得直,做事都是当着别人的面,从不背后搞小动作,思想决定行动,正是因为这些思想解释了他的行为。
二、心理素质:危机中的精神韧性
灾难应对的哲思能力黑娃闹农协时,他安心做他的活;国民党蹲人时,他关起门来修复他的石碑;被拉去游街后他权当被狗咬了;瘟疫时期提出"死人如断车轴,大车仍需前进"的生存哲学;腰被打断后仍保持族长威严,通过"挺直腰杆"的象征性姿态强化心理防御。
责任担当的决断力交农事件中主动投案自首,展现"舍生取义"的伦理勇气;国民党要处置农协的人时他跪地请求惩罚自己,称是自己没有管好族人, 这就是责任担当;面对黑娃报复仍坚持营救,体现超越个人恩怨的道德格局。
三、身份角色:宗法制度的具象化载体
多重身份的矛盾统一
作为家长:通过"钱匣匣"故事强化勤俭持家传统。
作为族长:以惩罚打牌者,抽大烟者,田小娥和自己儿子白孝文等手段维护礼教权威,却对鹿子霖的恶行束手无策。
作为财东:积累财富时使用种植鸦片的非常手段,分配时又展现"博施众济"的乡绅理想。
文化守门人的困境修复被毁乡约石碑时,既想延续传统又面临"人心能否补缀"的质疑;对自己女儿白灵革命行为以断绝父女关系来压制,暴露传统秩序维护者的保守性。
四、性格特质:刚直与权谋的悖论
外显的刚硬特质黑娃评价其"腰杆挺得太硬太直",象征道德原则的不可妥协性;拒绝为田福贤敲诈乡民鸣锣,展现"亏心事不做"的底线意识;拒绝田福贤邀他当乡约的请求,体现他不同流合污的性格。
隐性的生存智慧通过"白鹿传说"费尽心机获取风水宝地,显示传统农民的文化策略性 亦展现出他的谋略;对子女的严苛教育(如让白孝文徒步背粮),事无巨细,手把手言传身教包含体现实用主义考量。
五、权谋手段:传统农民的生存策略
文化符号的运用借"白鹿传说"获取风水宝地,将神秘主义转化为现实利益;通过乡约制度将道德约束转化为权力工具。
刚柔并济的统治术对鹿三"恩威并施",既给予尊重又保持主仆界限,使得鹿三一直对白家忠心耿耿;惩罚田小娥时采用"公开羞辱"与"私下救济"孝文媳妇及孩子的双重标准。
六、行为成因:农耕文明的基因编码
历史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其人格结构是"耕读传家"传统的具象化,为皇权统治提供基层支撑;对朱先生的依赖反映农民对"圣贤文化"的精神需求。
生存环境的塑造机制六娶六丧的经历强化其对家族延续的执念,按自己父亲的遗愿不守孝也得接着取妻;原上权力斗争(如与鹿家矛盾)迫使其发展出刚柔并济的生存策略。
值得肯定的品质坚守"仁义"底线,在乱世中保持道德操守,展现农民阶层的生存智慧与韧性
历史局限性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导致对子女的残酷压制;道德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矛盾造成行为割裂。
白嘉轩作为"最后一个族长"的典型,浓缩了农耕文明的人格特征,其悲剧性在于:越是完美践行传统伦理,越成为新时代的阻碍,他的形象恰如原上那棵老槐树——根系深扎传统土壤,枝叶却无法触及新时代的天空。陈忠实通过这一角色,既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礼赞,也进行了深刻的文明反思。
来源:巴黎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