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新兴的内容形态,已经成为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赛道。《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634亿元,用户规模达6.96亿。与此同时,微短剧出海成效显著,2024年海外短剧应用程序约产生3.7亿次下载,用户应用内购买
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新兴的内容形态,已经成为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赛道。《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634亿元,用户规模达6.96亿。与此同时,微短剧出海成效显著,2024年海外短剧应用程序约产生3.7亿次下载,用户应用内购买收入约5.7亿美元,均比2023年增长了10多倍,完成了从作品出海到模式出海的升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微短剧健康繁荣发展,必须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将其贯穿于创作、传播、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微短剧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固本培元: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把牢微短剧发展的“定盘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微短剧虽“微”,但其承载的价值导向、情感取向、审美风向,会影响用户,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确保微短剧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是行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必须强化价值引领。微短剧不能沦为纯粹的“流量奴隶”和“商业快消品”。要自觉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故事内核,通过鲜活的人物、跌宕的情节、精良的制作,生动具体地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深刻阐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觉传递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要坚决抵制那种为了博取眼球而刻意渲染贫富对立、性别矛盾、家庭冲突,甚至打“擦边球”、触碰道德法律底线的创作倾向,让正能量成为微短剧的“总流量”,让主旋律拥有更强劲的传播力。
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微短剧创作要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现实生活。镜头可对准普通人的奋斗与梦想、欢笑与泪水,讲述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故事。要避免脱离实际、悬浮于生活的“霸道总裁”式叙事,更要警惕那些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发现美、创造美,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富有人间烟火气的精品力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就意味着微短剧的发展既要体现党的意志和主张,又要反映人民的心声与期盼。要通过加强行业党建、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强化平台主体责任等方式,将党的领导落实到选题策划、制作播出、评论推介等各个环节,确保微短剧这艘“快艇”始终航行在正确的航道上。
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微短剧的“新国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微短剧作为一种极具包容性和融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的载体。
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积淀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以及丰富的文化遗产、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传统技艺、民风民俗等,都是微短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可以运用微短剧的叙事节奏和视听语言,将历史故事、经典IP进行现代化、年轻化的解读与呈现,让沉淀在古籍里的文字、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动”起来。
要大胆探索创新表达的“路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微短剧可以运用穿越、重生、平行时空等奇幻设定,将现代思维与古代背景碰撞出火花;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再现古代市井的繁华或神话世界的瑰丽;可以融合国风音乐、传统服饰、古典妆造等元素,打造极具东方美学意境的视觉盛宴。例如,一些成功出圈的微短剧,巧妙地将非遗技艺、传统礼仪、古代智慧融入现代职场、家庭、情感故事中,既普及了文化知识,又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有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推动“两创”,关键在于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守正”是根基,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歪曲历史、解构经典、亵渎文化;“创新”是活力,不能因循守旧、照搬照抄,要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只有这样,微短剧才能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铸就独特而深厚的“新国风”。
提质增效:遵循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打造微短剧的“精品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微短剧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其繁荣发展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树立“质量至上”的精品意识。当前微短剧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模式、轻内容”“重爽感、轻美感”“重速度、轻深度”的问题。部分作品剧情套路化、人物扁平化、制作粗糙化,虽然短期内能吸引流量,但难以形成持久影响力,透支了用户信任和行业信誉。必须引导创作者和平台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回归内容为本。要精心打磨剧本,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要提升制作水准,在摄影、灯光、服化道、后期等方面精益求精;要创新叙事手法,在有限时长内讲好一个完整而有张力的故事。鼓励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探索,支持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科幻题材等各类精品微短剧的创作,避免题材扎堆、内容同质化。
构建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健全微短剧的立项、制作、播出、评价、奖惩机制。平台方应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曝光,而非单纯以“完播率”“充值率”论英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作品评价体系,将社会效益、艺术价值、用户口碑等指标纳入考量。加强版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行为,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探索更加多元的商业模式,降低对单一付费模式的依赖,拓展广告、IP衍生、品牌定制等收入渠道,形成良性循环。
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领。微短剧的繁荣离不开一支高素质、有情怀的创作人才队伍。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创投会等方式,加强对编剧、导演、制片人等核心创作人员的引导和培养,提升其政治素养、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鼓励专业影视机构、传统媒体人投身微短剧创作,带来更成熟的经验和更高的标准。要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形成崇德尚艺、潜心创作的良好风气。
融通中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微短剧的“世界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微短剧因其时长短、节奏快、视觉冲击力强、易于跨文化理解的特点,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轻骑兵”。
树立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意识。在选题上,既要展现中国特色,也要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情感议题和生存困境,如亲情、爱情、梦想、环保等,寻求价值共鸣点。在表达上,要善于运用国际通行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技巧,减少文化隔阂带来的理解障碍。可以尝试中外合拍,吸纳国际优秀创作人才,共同开发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微短剧作品。
打造承载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文化符号。通过微短剧,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单单是熊猫、功夫、旗袍等传统符号,还要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精神风貌,以及中国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用情感充沛、故事性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构建协同高效的海外传播矩阵。支持优秀微短剧通过YouTube、TikTok等国际主流平台播出,鼓励制作多语言版本。加强与海外播出平台、媒体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升中国微短剧的国际能见度和影响力。通过精准推送、社群运营、线上线下活动结合等方式,增强与海外用户的互动,提升传播效果。
微短剧方兴未艾,前景广阔。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自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微短剧发展的全过程。以“固本培元”把方向,以“守正创新”铸灵魂,以“提质增效”强筋骨,以“融通中外”展形象,不断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微短剧佳作,滋养人民精神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