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何以激活当代民族记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1 16:04 1

摘要:当谍战剧《沉默的荣耀》落下帷幕,它所激荡的社会思考与情感共鸣却正值高潮。这部剧作的成功,远不止于收视率与口碑的双赢,更在于它完成了一次极为成功的文化实践:让历史书上的名字化为可感可及、有血有肉的志士,将荧屏前的感动,引导为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缅怀与深刻的精神追寻

当谍战剧《沉默的荣耀》落下帷幕,它所激荡的社会思考与情感共鸣却正值高潮。这部剧作的成功,远不止于收视率与口碑的双赢,更在于它完成了一次极为成功的文化实践:让历史书上的名字化为可感可及、有血有肉的志士,将荧屏前的感动,引导为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缅怀与深刻的精神追寻。

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真实感为引,激活沉睡的文化地标,让历史现场成为生动的当代课堂。观众们是带着“此去不回”的剧透前往历史现场的——剧情未回避英雄的牺牲,这份对历史悲剧性的敬畏,反让缅怀更显沉重与真挚。于是,福州吴石故居等静默史迹,骤然成为年轻人争相探访、献花致敬的“红色打卡地”。这种自发前往,已非简单观光,而是一场庄严的“精神仪式”。当人们站在英雄曾生活与抉择的土地上,历史从冰冷文字变为可感知的存在。这部剧作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之门,让静态的文物资源活化为流动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红色基因在现实中的活态传承。

以严谨的史实为锚,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让民族集体记忆更加坚不可摧。在信息纷杂的当下,该剧坚持以真实姓名和主体史实为创作根基,这本身就是对民族记忆最有力的巩固。它让英雄的事迹变得清晰、可考、不容置疑,有力地回击了任何歪曲与解构历史的杂音。当吴石、朱枫等人“隐于暗战,归于尘土”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所代表的忠诚、信仰与牺牲精神,便构筑起一座精神的丰碑。这部剧的成功传播,让主流历史观在公众心中扎根,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尤其是在如今两岸背景下,为增进历史共识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以深切的共情为桥,凝聚社会集体敬意,让自发的缅怀行为升华为深沉的价值认同。剧中最动人的,是构建了观众与英雄间“向死而生”的情感连接。剧中,当吴石绘出“台湾必归”的誓言,当朱枫作出舍生取义的抉择,“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那份明知赴死却义无反顾的信仰,让崇高变得可感可触。这种源自心底的震撼,迅速外化为普遍的社会自觉:从“替烈士看看今日中国”的网络心声,到各地墓前不绝的鲜花,追思不再是特定节目的仪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情感的普遍自觉。这份由文艺作品激发的共情,最终汇聚成强大的社会共识——对英雄的尊崇、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辈所守护价值的深切认同,以及对“台湾必归”的坚定信心。

《沉默的荣耀》的热播深刻印证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用活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要求。它生动地展示了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如何能超越其娱乐功能,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凝聚社会情感与价值的纽带。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正需要更多这样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来唤醒记忆、激励奋斗,让先辈们于“沉默”的暗夜深海中所守望的“荣耀”,在新时代的中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胡明毅)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