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瞬间我意识到,问题不只在剧情,落在观众眼里的,是信任感的崩
《依依向北风》首播收视破3拿下全国第一,可第一晚就被差评淹没
一边是收视的狂欢,一边是口碑的滑坡,这反差来得太快
10月19日上了央八黄金档,我和爸妈在客厅边嗑瓜子边看
广告一停,妈妈盯着女主的脸嘟囔了一句,怎么这么白这么亮
爸爸笑笑,这小伙子看着快四十了吧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问题不只在剧情,落在观众眼里的,是信任感的崩
观众吐槽集中在两个字,不真
不真体现在人,会演得像背台词,也体现在光,会把时代擦得太干净
题材本身有分量,讲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知青下乡,离我们不远,家里长辈聊起来都能落下几段苦辣酸甜
可这剧刚播一天,大量的负面评论就漫出来了,讨论的声音里,失望明显大过宽容
先说菅纫姿,她是女主,第一次演年代戏,本应更谨慎
镜头里她举手投足都太“整”,挑水时袖口干干净净,风里站着,妆面还是一层稳稳的哑光,连口红的边都锋利
不是说演员不能漂亮,而是年代剧里漂亮要贴肉
她的服装其实还行,可妆容太“当代”,一眼出戏
想象一下北方秋风一刮,脸上该有的干裂、泛红、起皮,都是环境的一部分,缺了就空
再看鲁诺,这次是他的年代戏首秀
快40的人去演二十出头的知青,年龄不是不能跨,但跨过去要靠气质和细节
他的问题在于情绪总在一个平面上推进,笑的时候眼神不亮,怒的时候嘴角用力,像在记点
还有就是,化妆师试着把他修得年轻些,可法令纹和整体的成熟气息没法完全遮掉,观众很诚实,会在两秒里产生错位感
王丽云是国家一级演员,履历摆在那儿,演过很出彩的“恶婆婆”
可她这些年确实容易陷在“固定化”的表演里,台词的节奏、抬眉的角度、唇线的抿法,像刻了模板
在这部剧里,她还没出现特别用力过猛的镜头,但整体的“不自然”,让人难以沉进去
不是说老戏骨就该放下包袱,而是角色要从“人”长出来,而不是从“惯性”里走出来
剧情的不真实,也在被反复提起
比如男主的投机倒把、知青办主任滥用职权等桥段,有观众觉得“太顺”、“太爽”,不像那个年代的质地
年代剧最怕用当下的想象去改造过去的逻辑
你可以讲命运的起伏,但要让观众相信那个风沙扑面的环境里,选择是怎么一步步被逼出来的
否则就像把一个现代故事硬塞进旧景里,壳是旧的,心是新的
有人甚至怀疑个别演员像“关系户”,但这类说法并无确凿证据,更多只是情绪化猜测
演得不好就是不好,别把锅交给阴谋,这样反而遮住了真正的问题
最讽刺的是,收视炸了
相关媒体报道,首播收视直接破3,超过《沉默的荣耀》,全国第一
这说明观众愿意给题材一次机会,也说明央八的影响力还在
但收视和口碑并不是一回事,买票进场不代表会看完,更不代表会推荐朋友
对平台来说,这种“高收视、低口碑”的撕裂,长远看会伤品牌,也会让广告主犹豫
翻翻时间线,10月17日新华网江苏频道写它是“致敬一代人青春”,立意没问题;
10月20日媒体还在夸剧中演员蓝暄的表现;
到了10月21日,关于“刚播一晚就烂评如潮”的新闻冲上来
舆情的翻面速度,常常比剧情推进还快
这不是观众“苛刻”,是年代剧天然的高门槛——你要对一代人的青春负责
有专家说,这部戏的题材有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是对改革开放历程的回望
我同意
问题就在于,价值不是写在海报上的口号,是把那段年代的真实气息装进画面
你让我闻到土腥味、听到风声里的沙砾,人物稍一抖肩我就知道是冷还是委屈,这才叫“在场”
怎么补救呢?
很具体
妆发先收一收,去掉高光,把汗腺打开一点,皮肤别那么“定妆”;
服装再旧一点,袖口磨出毛边,鞋底踏出弯;
道具别太新,饭碗上有使用痕迹;
表演上,把台词的速度放慢半拍,让呼吸进来,别端着情绪一口气说完;
镜头把美颜滤镜撤了,让粗糙存在;
年龄不匹配的角色,要么用叙事交代成熟感从哪来,要么索性扬长避短,别站在学生堆里抢镜
对比一下《北风那个吹》,你会明白什么叫贴肉
那种“你觉得这人就是这个岁数、就是干这活儿”的笃定感,来自所有部门的默契和敬畏
年代剧不是复古滤镜,是把时代的灰尘吹到观众脸上
现在它的优势很明显,平台大、关注高、题材正
劣势也摆在桌上,质感薄、表演虚、逻辑轻
接下来就看后续剧情能不能把节拍稳住,把人物的心事交代清楚
别怕放慢一些,别怕去泥里蹚
观众不是不讲理
你只要真,就有人站出来替你说一句,值
我依然希望它别翻车
因为每一次对那段青春的认真对待,都是在替我们的父辈补一盏灯
来源:是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