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芳春(1911年—2002年),原名朱及群,曾化名于非,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九门民族自治乡黄庄村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作为我党在台的优秀地下工作者萧明华的亲密战友,他的人生充满传奇和不为人知的荣耀和光辉。
在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里也代表了同一时期藁城人朱芳春和他的亲密战友萧明华的故事和荣耀。
朱芳春(1911年—2002年),原名朱及群,曾化名于非,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九门民族自治乡黄庄村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作为我党在台的优秀地下工作者萧明华的亲密战友,他的人生充满传奇和不为人知的荣耀和光辉。
一、学者本色,暗燃星火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有许多名字隐匿于光辉背后,朱芳春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更是一位在隐蔽战线上运筹帷幄、胆识过人的忠诚战士。他的故事,与那位牺牲于宝岛的巾帼英雄萧明华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忠诚与信仰的无声壮歌。
我党隐蔽战线的负责人、晚年的朱芳春前辈
朱芳春的早年经历虽在历史记载中略显模糊,但可以想见,他是在时代洪流的洗礼中,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在赴北平师范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任教之前,他早已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秘密投身于党的地下工作。他的公开身份是温文尔雅的学者,讲授教育心理学,深受学生敬重;而他的另一面,则是冷静敏锐的革命者,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谨慎地播撒着革命的火种。
于非即朱芳春同志
他与萧明华的革命情谊,始于山城重庆。当萧明华为避战火辗转至重庆求学时,朱芳春或许就已注意到这位聪慧、坚韧且充满爱国热情的潮汕女子。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当萧明华北上至北平师范学院继续深造时,与朱芳春再度重逢。这一次,朱芳春看到了将她引向更伟大事业的契机。
二、慧眼识英,引领前行
在古都北平,解放战争的烈火正炽,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朱芳春以师者与战友的双重身份,悄然影响着萧明华。他不再是泛泛地谈论学术,而是有针对性地向她推荐《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理论书籍,与她深入剖析时局,点亮她心中的理想之光。在他的引导下,萧明华的目光从书斋投向更广阔的救国图存战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学生时期的萧明华
1947年秋,时机成熟。组织决定吸收经过考验的萧明华加入地下工作,而代表组织与她进行这次庄严谈话的,正是朱芳春。在那次决定命运的会面中,朱芳春神色庄重,言语恳切:“明华同志,做情报工作是危险的,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坚定意志。你可以从容地考虑几天再做决定。” 然而,萧明华陡然立起、毫不犹豫的回应——“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这铿锵的誓言,是对朱芳春培养工作的最高褒奖,也标志着一段生死与共的战友关系的正式开始。
三、深入虎穴,智勇布局
1948年,历史的巨轮驶向关键节点。当萧明华收到来自台湾的恩师台静农的任教邀请时,她第一时间与朱芳春商议。朱芳春以其地下工作者特有的战略眼光,立刻意识到这是潜入孤岛、开辟第二战线的绝佳机会。他迅速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并力陈利弊,很快获得了批准。一场波澜壮阔的潜伏大幕,由此拉开。
从事地下工作的萧明华
萧明华先行赴台站稳脚跟后,朱芳春亦化名“于非”,紧随其后潜入风起云涌的台湾岛。在台北,他们以“夫妻”名义作为掩护,租住在台湾师范学院附近一处僻静的院落,这里成为了他们秘密活动的核心据点。朱芳春展现出卓越的组织和策划能力,他们巧妙地利用台湾省政府举办的“社会科学研究会”为平台,举办各类讲习班和讲座,朱芳春(于非)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迅速吸引和凝聚了一批进步青年。在此基础上,他们秘密组建了“台湾新民主义青年联盟”,将讲习班中的骨干分子组织起来,成立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搜集情报网络初具雏形。
四、生死一线,默契永存
1949年至1950年初,是任务最艰巨,也是成果最丰硕的时期。随着解放战争势如破竹,上级指示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获取核心军事情报,以配合解放军的军事行动。朱芳春领导的情报小组进入了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萧明华负责联络和情报整理,而朱芳春则肩负着分析、汇总和策划传递的重任。在那些不眠之夜里,他们共同研判信息,将一份份关乎战局的绝密情报——如《台湾兵要地志图》、《海南岛防卫方案》、《舟山群岛防卫方案》等,通过秘密渠道,连续六次成功送出,为解放沿海岛屿立下了汗马功劳。
被捕后的萧明华
然而,台湾岛内的白色恐怖日益加剧。1950年2月4日,危险悄然而至,特务闯入他们的住处探查。虽然当时朱芳春恰好不在,躲过一劫,但萧明华的沉着应对为他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战友的劝告和萧明华的无声警示下(萧明华通过巧妙传递“鱼肝油只剩7粒”暗示“于快去”),朱芳春深知自己肩负着将已获情报送出的最后使命。他忍痛与未能撤离的战友告别,几经周折,穿越重重封锁,最终于1950年3月22日安全抵达上海。他亲手将那份至关重要的《海南岛防卫方案》等一批绝密情报,完好无损地交给了党组织,此时,距解放军发起解放海南岛的总攻已近在咫尺。
五、忠魂归来,永恒铭记
于非给萧明华烈士墓的题字
朱芳春的成功撤离,保全了组织的核心情报和骨干力量,但他内心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身陷囹圄的战友萧明华。当他得知萧明华在经历278个日夜的酷刑后英勇就义的消息时,其悲恸与敬意可想而知。
萧明华烈士追悼会
此后数十年,朱芳春一直默默守护着这段历史,守护着战友的荣光。他向萧明华的家人详细讲述了她在台湾的英勇事迹,让英雄的真相不至于被尘埃淹没。1982年,当萧明华的骨灰历经32年波折终于归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时,墓碑上“萧明华烈士墓”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正是由朱芳春亲笔题写。那墓碑背面饱含血泪与深情的“归来兮”三字,不仅是对萧明华英魂的深切呼唤,也凝聚了朱芳春对那段烽火岁月、对那位生死与共的战友的全部情感。
八宝山萧明华烈士墓
朱芳春的故事,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地下工作者,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以信仰为灯,以生命为薪,照亮他人、燃烧自己的沉默史诗。他不仅是萧明华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千千万万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而隐姓埋名、奋斗终身的隐蔽战线英雄的缩影。历史会铭记这份“沉默的荣耀”。
来源:龙吟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