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默的荣耀》看两岸文化共鸣,证明中式“主旋律”并不缺观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9 17:40 2

摘要:有台湾政论节目专门拿它和民进党当局拍摄的战争剧对比,直言“谁输谁赢已经很清楚了”,后者被批“荒腔走板”,连“为谁而战”都没说清,反观《沉默的荣耀》,大陆的高收视并非强制而来,可台湾这边却传出“强迫观看”民进党剧的声音。

2025年,一部以潜台情报人员为原型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不仅在大陆引发收视热潮,还走进了台湾观众的视野。

有台湾政论节目专门拿它和民进党当局拍摄的战争剧对比,直言“谁输谁赢已经很清楚了”,后者被批“荒腔走板”,连“为谁而战”都没说清,反观《沉默的荣耀》,大陆的高收视并非强制而来,可台湾这边却传出“强迫观看”民进党剧的声音。

一部主旋律剧能跨越海峡收获认可,背后藏着的不只是题材优势,更是对历史和人性的真诚表达。

这剧没走常见的“英雄脸谱化”路子,而是以吴石、朱枫等真实人物为原型,甚至首次在谍战剧中使用真名实姓。

它没刻意渲染“逆袭爽感”,反而直面潜伏任务的悲壮结局,比如镜头里吴石提笔给妻女写信时的犹豫,那种“想护家又要报国”的矛盾,让英雄多了几分普通人的温度。

本来想按谍战剧的老套路加些“神操作”情节,但后来发现,这种贴近真实的细节反而更能打动观众,大陆有观众看完后自发去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献花,台湾也有网友在论坛讨论“原来那段历史里,还有这样一群人在坚持”。

这剧能火,还离不开创作者对“主旋律”的新理解,比如编剧袁子弹的创作逻辑就很有说道。

袁子弹不是科班出身的编剧,当初入行纯属意外:朋友的戏写砸了找她救场,那会儿她还在打工,对未来满是迷茫,抱着试试的心态接了活,没想到拿到了人生第一份编剧合同。

更巧的是,合作的制片人是湖南业内有名的人物,拍过《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这类厚重的历史剧,所以袁子弹刚入行写的全是央视的重大题材项目。

她早期的作品里,《国歌》写田汉、聂耳,《东山学堂》(原《日出东山》)写少年毛泽东,都没走“宏大叙事堆砌”的路子,而是坚持“由小入大”。

比如写少年毛泽东,她没刻意强调“伟人光环”,反而多拍了些他和同学拌嘴、为一道题争论的场景。

现在很多主旋律剧容易犯“强行拔高”的毛病,但袁子弹不这么做,她常说“人物能看到多大的国家,我就写多大的国家”。

这种从个人命运切入的写法,后来也用到了《山花烂漫时》里,把张桂梅的教育故事当成“职场创业剧”来写,从她怎么凑钱建校,到怎么劝家长让女孩上学,每一步都贴着真实的生活逻辑走。

袁子弹的创作理念,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沉默的荣耀》能跨越海峡打动两岸观众,这剧没把“两岸”当成刻意讨好的卖点,而是聚焦“家与国”“忠诚与信仰”这些共通的人性命题。

比如剧中吴石与妻子约定“不打听工作、不传递消息”的“约法六章”,被两岸观众反复讨论,大陆观众看到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台湾观众则想起了长辈口中“那个年代的无奈与坚守”。

很显然,这种基于人性的叙事,比刻意的意识形态输出更有力量,再看民进党当局拍的战争剧,问题就很明显了:只想着传递立场,却忘了故事的核心是人。

他们的剧里,人物要么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要么是“喊着口号冲锋”的工具,观众根本看不到真实的情感。

反观《沉默的荣耀》,哪怕是反派角色,也没写成“纯粹的坏”,而是多了些“立场不同的挣扎”,如此看来,不是主旋律题材不讨喜,而是有没有真正尊重历史、尊重观众。

当然,《沉默的荣耀》的成功也不是偶然,它背后还有湖南影视团队的助力。

这些年,湖南籍的影视工作者总在尝试把湖湘文化和红色叙事结合,比如《恰同学少年》里的青春朝气,《追光》里缪伯英的坚韧,都带着一股“接地气”的劲儿。

这种创作思路,让主旋律剧少了些“距离感”,多了些“身边事”的温度,主旋律剧要跨越海峡、打动更多人,关键还得靠“真实”二字,真实的历史细节,真实的人性情感,真实的生活逻辑。

《沉默的荣耀》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把“两岸共鸣”当成任务,却因为触到了共通的情感点,自然成了连接两岸观众的桥梁。

未来,要是有更多这样的作品,或许能让两岸同胞在故事里找到更多共同的记忆,让文化交流真正“落地生根”。

来源:巴黎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