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搜索同一部剧里,南昌籍演员一个被弹幕封神,一个被快进骂上热搜,这种老乡互撕的极端现场比剧情更刺激。
正在搜索同一部剧里,南昌籍演员一个被弹幕封神,一个被快进骂上热搜,这种老乡互撕的极端现场比剧情更刺激。
吴越把女检察长演得连呼吸都在办案,于和伟的反派谷正文一抬眼就让人后背发凉,两人稳占演技前排。
真正让网友吵翻的是两个南昌人:巩峥演的地下党员万景光,长袍一穿像从老照片里走出来;喻恩泰演的叛徒老郑,摇头晃脑像随时要唱戏,满屏弹幕刷“吕秀才滤镜碎成渣”。
有人把喻恩泰的硕士论文翻出来,发现中戏老师当年给他打分九十五,现在却被嘲“读书读傻了”。
巩峥更离谱,江西财经大学金融系毕业,半路出家拍戏,非科班反而把正反派都演得滴水不漏。
一个细节就能见真章:万景光穿长袍时肩膀微缩,像怕惹眼;换西装立刻把背挺得笔直,像随时能掏枪。
喻恩泰没抓到这种分寸,他把叛徒演成脸上写字的坏人,观众当然不买账。
郝蕾和章子怡那段旧采访又被剪出来循环播放。
郝蕾说努力能补拙,章子怡说祖师爷不赏饭再练也白搭。
看完这部剧发现,两人都没说全。
巩峥每天收工后回酒店对着镜子练站姿,练到膝盖肿,这是努力;喻恩泰能背完整本莎士比亚,这是天赋。
问题出在喻恩泰太想证明“我能演坏人”,结果把劲儿使在挑眉毛、撇嘴角这些外化动作上,反而漏了人物骨子里的怯。
坏人不是坏给镜子看,是坏给对手看,观众一眼看穿就失效。
弹幕里有人替喻恩泰喊冤:能把人气到摔手机也算本事。
这话听着像抬杠,其实藏着真道理。
演员和观众之间隔着一块屏幕,屏幕里的人物一旦让人出戏,观众就会把自己的生活怨气全砸过来。
喻恩泰这次成了出气筒,下次他要是演个落魄书生,观众照样会哭成狗。
观众的记忆只有一部戏的长度,作品说话比辩解有用。
巩峥的聪明在于不抢戏。
万景光在茶馆传递情报那场戏,他手指敲桌子的节奏和外面卖报童的吆喝同步,镜头只给三秒,没人注意,却能让懂行的观众后背一紧。
这种暗劲比大喊“我是地下党”更带劲。
喻恩泰就输在太想被看见,老郑每出场都像举着喇叭喊“我要叛变了”,观众当然烦。
演戏不是考朗诵,声音越小,对手越信。
有人翻出喻恩泰三年前在话剧舞台演《哈姆雷特》的视频,全场七十五分钟不NG,下台直接吸氧。
那时候评论区一水儿“封神”,现在一水儿“油腻”。
同一个演员,差距就在导演怎么调。
话剧需要把情绪推到最后一排观众,电视剧镜头怼脸,再推就溢出来。
喻恩泰没换频道,把舞台范儿搬上小屏幕,翻车不冤。
巩峥也吃过亏。
早年在民国剧里演少爷,被吐槽“像银行柜员”。
他干脆跑回南昌,在老街茶馆里坐了两个月,看老人怎么翘腿、怎么喝茶、怎么把警惕藏在哈欠里。
后来再演民国戏,袖子一撸就知道是混过码头的。
演员得先把自己揉碎,再捏成角色,喻恩泰这次只完成前半步,碎是碎了,没重新捏。
弹幕还在刷“让喻恩泰回武林外传”。
其实观众要的不是吕秀才,是要找回当年被吕秀才安慰到的自己。
演员一旦变成集体记忆,任何偏离都像背叛。
喻恩泰想拆掉标签,结果撕得太猛,连墙皮带下来。
下次他要是演个沉默的杀人犯,一句台词没有,只靠眼神,观众又会把滤镜重新粘回去。
观众其实很好哄,只要角色立住,立马倒戈。
吴越说过一句狠话:好演员得像水,倒进什么杯子就是什么形状。
她演《我的前半生》被骂小三,演《扫黑风暴》又被疼成亲姐,观众自动分裂。
喻恩泰这次水倒急了,洒了一地。
巩峥慢慢倒,一滴没漏。
下次两人要是合作一部戏,一个演被捕的地下党,一个演审讯的特务,面对面坐着,不用台词,看谁先眨眼,那才真叫过瘾。
演技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当下这一秒你信不信。
你信了,演员就活了,你不信,博士学历也救不了。
屏幕内外,我们都在等那个让自己信了的瞬间。
来源:庭院里赏花的佳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