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刷短剧的人肯定都发现一个事儿:十部剧里能有六部带着南宁的影子。前阵子《夜玲珑》里的三街两巷火了,最近《孤单旅行团》又把青秀山的竹林拍得像仙境,连良庆大桥的夜景都成了都市剧的标配背景。
热点概况
现在刷短剧的人肯定都发现一个事儿:十部剧里能有六部带着南宁的影子。前阵子《夜玲珑》里的三街两巷火了,最近《孤单旅行团》又把青秀山的竹林拍得像仙境,连良庆大桥的夜景都成了都市剧的标配背景。
这可不是巧合。数据摆在那儿,南宁已经聚了1255家短剧相关企业,暑期的时候,青秀山、百益·上河城这些地方全是扛着设备的剧组,连本地大爷大妈都知道"拍短剧的又来咱这儿了"。更厉害的是,南宁出了个叫山海星辰的公司,成立两年就冲进全国前三,月均票房能有3.5亿,爆款率超40%,简直是行业黑马。
能吸引这么多剧组,南宁的底气很实在:市属景区取景全免费,剧里带够50%南宁元素每集补5000块,单部最高能拿10万;群演一天80到120还管饭,场地租金只有一线城市的三分之一。现在自治区还喊出了目标,年底要出100部文旅短剧,带动产业收入超50亿,这阵仗是真要把短剧当成城市新名片来做。
态度观点
说实话,看到南宁这波操作,我是打心底里佩服——这才叫真正的"抓风口",比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城市实在多了!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拍短剧吗?至于这么大张旗鼓地扶持?但你细想就知道,南宁这步棋走得太聪明了。现在的微短剧是什么量级?那是千亿级的市场,手机上刷短视频的人,十个里有八个都追过短剧。南宁刚好抓住了短剧"成本低、周期短、传播快"的特点,用最小的代价把城市名气打了出去。
别的城市还在纠结要不要给补贴的时候,南宁已经把"真金白银"是小事,但青秀山、园博园这些景点要是收费,一个剧组拍下来少说几万块;每集5000的补贴更实在,20集的剧就能省10万,这对预算紧张的短剧团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更狠的是对企业的奖励,年营收30亿以上直接奖300万,排进全国前五再追加到400万,这种力度,谁能不动心?
而且� ��宁最绝的是"不挑食",场景适配性堪称万能。想拍都市商战?华润大厦的玻璃幕墙现成的;想拍仙侠古风?青秀山的竹林邕江的水随手就用;想拍市井烟火?华兴里的老巷、卖老友粉的小店全是素材。剧组不用来回转场搭景,省钱又省时间,换谁都愿意来。
更难得的是,南宁没把短剧只当成"摇钱树",而是做成了"产业链"。现在从剧本创作、演员招募到后期制作,本地1255家企业能一条龙搞定,选角导演24小时就能凑齐群演团队。连普通市民都能参与进来,学生暑假当群演挣零花钱,大爷大妈当特约演员露个脸,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比单纯的政策扶持管用多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短剧+文旅"的化学反应。《夜玲珑》一播,方特东盟神画客流量涨了30%;剧里的老友粉店成了打卡地,游客专门冲着剧中场景来南宁旅游。以前说起广西旅游,大家只知道桂林山水,现在提到南宁,年轻人会说"那是拍短剧的地方",这种认知转变,比花几百万打广告管用十倍。
反观有些城市,要么守着好资源不会用,要么出台的政策全是"空话套话",剧组去了要么被层层刁难,要么补贴申请流程能走半年。对比之下,南宁的"诚意"简直肉眼可见——不搞虚的,直接解决剧组最头疼的成本和场景问题,这种务实的态度,活该它能火。
结尾
说到底,南宁能成为短剧热土,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先天优势+后天努力"的必然结果。它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精准踩中了短剧产业的痛点,用政策兜底、用场景赋能、用生态留人,既让剧组赚到了钱,也让城市打响了名,这种双赢的模式,值得所有想打造文化IP的城市学习。
现在的南宁,已经从"短剧取景地"变成了"产业策源地",不仅能拍剧,还能造爆款、育企业、带文旅。未来说不定我们看到的更多爆款短剧,都会印上"南宁制造"的标签。
你刷到过在南宁取景的短剧吗?你觉得这种"短剧带火城市"的模式能复制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南宁短剧产业爆发 #微短剧的天然摄影棚 #文旅+短剧新玩法 #南宁影视新名片
来源:小肥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