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霸总逆袭”到非遗题材,短剧题材越来越宽,连《墨韵新生》这种文化类作品都能圈粉。
打开手机,刷10条视频能撞见3部短剧广告,这早成了常态。
从“霸总逆袭”到非遗题材,短剧题材越来越宽,连《墨韵新生》这种文化类作品都能圈粉。
但新人编剧投了几十份剧本石沉大海,演员靠人脉抢角色,剧组拍一部剧要对接十几个环节,光沟通就耗掉半条命。
更尴尬的是,很多人还觉得短剧“low”,直到《盛夏芬德拉》打破偏见,17天拿下30亿观看量。
大家才发现:不是短剧不行,是行业缺个“主心骨”。
短剧圈以前的规矩特“佛系”,不管剧本好坏,分成大多差不离,很多人干脆抄套路赚快钱。
红果一出手就掀了桌子,S++级别的剧本,分成直接给到40%,保底还翻倍。
这意味着写得好和写得差,收入能差出好几倍。
这招真戳中了要害。编剧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以前写精品不如抄爆款,现在打磨细节能多赚几万块”。
不光是编剧,演员也被调动起来了,红果搞了演员分账,收入和作品口碑、播放量绑在一起,演员不再只关心自己演得咋样,还会主动琢磨“观众爱不爱看”。
有人担心这会加剧内卷,但从行业反应看,更多人在动脑子创新。
杭州一场编剧沙龙上,有人提出“要做未来两个月流行的内容”,还有人说“现实主义题材要抬头”。
这些思考以前很少见,毕竟现在“好内容真能换真金白银”,谁还愿意躺平抄作业?
短剧行业最让人头疼的,是“信息堵得慌”。
编剧手里有好剧本,不知道找哪个剧组,演员想转型,没渠道接触优质项目,制作方急着开机,却凑不齐靠谱团队。
以前全靠人脉,新人想入行堪比登天。
红果的办法是当“行业枢纽”,把编剧、演员、制作方全拉到一个平台上。
你有剧本,平台按题材、质量标签匹配给需要的剧组,你是新人演员,能看到公开的角色招募,不用再托人递简历。
更实用的是全流程服务,从选IP、拍片子到算收益、结工资,平台都有标准化流程,不用再每家剧组定一套规矩。
这可不是瞎折腾。
以前一个项目光对接环节就得耗半个月,现在通过平台匹配,几天就能搭好班子。
对新人更友好,平台搞了“拉新激励”,老工作室带新人能拿奖励,新人编剧、演员还有专项扶持,入行门槛一下低了不少。
很多人好奇,红果为啥不直接当“裁判”,非要做“服务者”?
其实这正是它的聪明之处。短剧迭代太快,今天火悬疑明天火奇幻,没人能精准预测爆款。与其规定“该拍啥”,不如搭建好舞台让创作者自由发挥。
11月太原要开的红果创作者大会,近千个行业人要聚在一起聊未来,这就是在凝聚共识。
大家一起琢磨“怎么把内容做深”“新人怎么培养”,比平台单方面定规矩管用多了。
从效果看,已经有不少传统经纪公司和头部团队入驻,新人投稿量也涨了不少,说明这个生态正在慢慢成型。
但挑战也不少。
比如40%的高分成能持续多久?标准化流程会不会限制创作灵活性?这些都得慢慢试。
不过有一点很明确,短剧已经从“流量战”进入“品质战”,谁能解决创作者的后顾之忧,谁就能抓住未来。
红果现在做的,就是给行业建“基础设施”,让好内容能顺畅地冒出来。
6.96亿用户的需求很简单,想看不敷衍的好故事。
红果平台的出现,其实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它的尝试告诉我们,短剧升级不靠喊口号,而是靠真金白银的激励、高效透明的对接、对新人的包容。
《盛夏芬德拉》的成功不是偶然,未来会有更多优质短剧冒出来,前提是行业能给创作者足够的支持。
只有这样,短剧才能真正摆脱“快餐文化”的标签,成为能留住人的好内容。
而这一天,应该不远了。
来源:剧集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