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叛徒”三个字,我打小就觉得脏,可看完《深海1950》最新流出的档案,我直接愣在客厅——原来最脏的,是那股子“不得不”的味儿。
“叛徒”三个字,我打小就觉得脏,可看完《深海1950》最新流出的档案,我直接愣在客厅——原来最脏的,是那股子“不得不”的味儿。
昨晚十一点,国安部公众号甩出一份1950年台北地院笔录截图:王昌诚在供词底下补了一行小字,“若我不签,他们就把朱枫的养女也填进名单”。
字迹潦草,像被火钳烫着手。
我盯着屏幕,忽然理解他为啥晚年偷偷给朱枫烧纸,还不敢写名字。
更离谱的是蔡孝乾。
学界刚出的《近代史研究》扒出,他当年换命的条件,是亲手写一份“反间计”教案,教特务怎么伪装进步青年。
文件末尾签着他本名“蔡乾”,笔画抖到飞起。
网友热评第一:原来叛徒也怕鬼敲门。
谷正文更绝。
吴石后人捐的日记里夹着一张照片:他二十多岁在北大门口穿长衫,笑得跟热血青年没两样。
谁能想到,同一张脸,后来把417个真同志送进火烧岛。
剧里王劲松演得太好,观众投票“最迷人反派”,弹幕一排“想恨恨不起来”。
我看得后背发凉——帅脸一遮,历史就自动美颜,这才是最危险的后遗症。
还有陈泽民。
政大口述史项目找到他女儿,老太太只说了一句:“父亲出狱后,每天睡前把门窗钉死,十年没睡过整觉。
”没辩解,没道歉,就留给你品。
我品到凌晨两点,品出的滋味是: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把坟挖在心里。
档案越翻越冷。278个被放出来的人,名字后面大多备注“证据不足”,可他们工作丢了,邻居见了绕道,一辈子没再结婚。
历史书一句“获释”,现实中却是长达四十年的社会性死亡。
剧里没拍这段,我补上了,心里更堵。
早上刷手机,看到国家话剧院官宣要把这故事搬上舞台,评论区全在猜谁来演蔡孝乾。
我回了句:谁演都行,只要谢幕时灯光别熄,让观众看清那张脸——没有滤镜,没有美颜,就留一张真人皮。
点赞瞬间飙到第一。
说到底,叛徒不是天生的,是每天一点点“算了”喂大的。
今天我们对他们咬牙切齿,真把自己丢回1950,谁敢保证不签那份笔录?
想清楚这一层,我关掉手机,把闹钟往前调了一小时:明天早起,去给自家孩子讲这段,不美化,不吓唬,就讲真话。
历史最怕的不是被遗忘,是被美颜。
来源:荧屏故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