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发苍苍的老者立于琅琊阁窗前,目光穿透云雾,仿佛看尽了半个世纪的人世沧桑。《琅琊榜》中那个玩世不恭的白衣少年蔺晨,在《风起长林》里已成禅意十足的世外高人。
从江湖浪子到世外高人,蔺晨为何在《风起长林》中变得禅意十足?
文/鼎客儿
《琅琊榜》中的蔺晨,一身白衣,风流倜傥,逍遥自在得令人艳羡。他是琅琊阁少阁主,梅长苏的至交,飞流最怕的人。
他自诩为“天下第一的蒙古大夫”,医术高明却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
那时的蔺晨宛如江湖中的一缕清风,来时随心,去时随意。他逗弄飞流,与梅长苏调侃,仿佛世间没有什么能束缚住他。
“浮生若梦几度秋,半生花酒半生休”——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当时的生活态度。
然而,五十年的光阴流转,在《风起长林》中,我们看到的蔺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当年的潇洒少年气质已被如今的禅意十足所取代,唯一不变的是那深邃眼神中透出的智慧。
为什么蔺晨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岁月的流逝自然是最直观的原因。
《风起长林》讲述的是《琅琊榜》故事约50年后的故事。半个世纪的光阴,足以让任何一个潇洒少年沉淀为智慧长者。
但更关键的是,蔺晨心中始终放不下一份对故人的牵挂。
在《风起长林》中,蔺晨曾评价萧平旌“论起军阵之才,他到还有几分当年那个人的风采”。这里的“那个人”自然便是梅长苏。
提及这个名字,对蔺晨而言仍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思念。
蔺晨的禅意,某种程度上是 “活在回忆里”的沉淀。他的徒弟蔺九曾说:“此阁随在红尘中,又在红尘外,琅琊之人旁观世间之事,如同看那溪涧流水,知它日夜奔流,却又由他日夜奔流”。
但这份超脱背后,是蔺晨始终无法真正放下红尘的牵挂。
蔺晨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梅长苏的离去。
在《琅琊榜》中,梅长苏是蔺晨生命的重心。他不仅为梅长苏医治火寒之毒,更为他造出 “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之名,成为梅长苏复仇最坚实的后盾。
梅长苏对蔺晨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梅长苏之前,蔺晨或许只是一个游戏人间的逍遥公子。但梅长苏让他看到了一颗 “不灭的赤子之心”——在被如此冤枉、如此打击之下,梅长苏没有黑化,仍然有信念、有信仰。
这种赤子情怀深深震撼了“疏狂”的蔺晨。
当梅长苏选择做回林殊,亲自领兵出征时,蔺晨明知这会夺走好友的生命,依然选择无条件支持,甚至跟随梅长苏披甲上阵,成了他身边的一名亲兵。
对蔺晨而言,梅长苏不仅是知己,更是一种精神的信仰。
在《风起长林》中,蔺晨肩负起了守护梅长苏精神遗产的责任。他暗中辅佐萧庭生——那个被梅长苏救下的孩子,收萧平旌为徒,继续影响着大梁的朝局。
蔺晨对萧庭生的评价是:“在朝堂上该如何收揽权柄,如何把控朝臣,你以为以他的能力,是学不会,还是做不到?志不在此,非不能也”。
这句话不仅是对萧庭生的认可,也是对梅长苏精神的延续。
蔺晨的禅意,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他像一只蝉,经历了多年的蛰伏,终于能够沐浴在阳光下。曹植的《蝉赋》中那句“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蔺晨的精神内核。
《琅琊榜》中的蔺晨曾言:“风就该自由,要什么归宿?”这句话可谓是他年轻时的人生信条。然而在《风起长林》中,他却说出了:“只要他的心里还有牵挂,谁又能真正的自由自在”。
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实则揭示了蔺晨一生的心灵历程。
当年的他以为自由是身无束缚,来去如风;后来的他才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心有归属,情有依托。
他依然守护着琅琊阁,依然旁观着世间事,但心中已有了永远的牵挂。
琅琊阁的立场也反映了蔺晨的变化:“此阁随在红尘中,又在红尘外,琅琊之人旁观世间之事,如同看那溪涧流水,知它日夜奔流,却又由他日夜奔流”。这是一种超然却不冷漠的态度,是蔺晨晚年禅意的最佳写照。
当年的蔺晨,纵情山水,笑看风云,以为自由就是无牵无挂;后来的蔺晨,白发苍苍,禅意十足,明白了真心牵挂才是人间至宝。
他选择留在琅琊阁,守着与梅长苏的回忆,护着梅长苏牵挂的天下,从形体的自由走向了精神的自在。
纵观蔺晨的一生,不过是从“风就该自由,要什么归宿”到“心有牵挂,才得真自由”的蜕变。
本文为《琅琊榜》和《风起长林》同人衍生作品,人物设定取自原著,故事情节为原创。
提醒:凡对本文标题、图片、内容,进行抄袭搬运洗稿者,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