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爆火:主旋律的底气在真实与信仰里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7 20:31 3

摘要: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开播即引爆收视热潮,央视八套播放过半收视便突破4%,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6亿次,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达6.7亿,连国台办新闻发布会都提及剧中英烈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现象级作品。这部聚焦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剧集,其火爆绝非偶然,本质是踩准了历史叙

□肖鹏(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据多方报道,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开播即引爆收视热潮,央视八套播放过半收视便突破4%,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6亿次,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达6.7亿,连国台办新闻发布会都提及剧中英烈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现象级作品。这部聚焦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剧集,其火爆绝非偶然,本质是踩准了历史叙事与观众情感的共鸣点,用扎实的创作守住了主旋律作品的初心与底色。

剧集之所以爆红,源于对历史真实的回归和信仰力量的生动鲜活地传递。主旋律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为剧情而剧情、为吸引流量另辟蹊径赚取点击量,而在于在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传递能激荡心灵的真实力量,再现过往岁月。《沉默的荣耀》取材于吴石、朱枫等真实人物事迹,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有具体的代号和人名:从吴石赴台之前的决绝,到执行危险度最大的卧底任务,再到最后接到需隐秘掩护的指派时,面对任务一笑而过接过信件的从容,直至最终赴死、摘帽后释然的微笑。他们正是在如此隐秘无声的战场“写”得出自己名字的人。这份敬意,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信仰如磐。而这种信仰,在和伟的演绎中,是眉头紧锁、眼神深邃的眼眸;在吴越的诠释里,是一“抿”之间从缝隙中透露出的痛苦与喜悦。这种“于无声处”传递的信息,恰是那些难以言表的精神内核。

这部剧的热度,也源于对创作初心的坚守和艺术品质的严格把关。一个剧本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剧本本身——就像公共服务要服务人民刚需,影视作品也必须打动人心。“老戏骨撑骨、细节筑魂”,《沉默的荣耀》未沾染半点网红热门套路,而是靠老老实实磨戏:余皑磊以“反骨人物”演绎人格大反转,郝平凭“喝口水前的吹气”这一小动作便立住角色,这群老戏骨在传统表演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用专业演技打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群像。在此前提下,剧集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也注重构建艺术真实:随着剧情线索推进,人物悬念与情节波折不断涌现,角色的哀与喜从内心层层释放,再通过镜头完整呈现给观众。即便观众明知后续会展现英烈壮举的悲壮,依旧被故事情节吸引着“一眼接一眼往下看”。这正是摒弃投机套路、遵循创作规律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内容为王”的核心准则。

这说明,好的主旋律作品永远是“双向奔赴”的过程——能带动观众走进历史、展开一场跨时空对话。剧集播出后,吴石将军故居热度持续升温,除了每天自发前来献花的群众,还常有二十多人同车前来瞻仰的队伍;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也一改往日少有人来的景象(人流明显增多);福田公墓的吴石墓前,更形成了长长的鲜花墙。人们以自发性献花,表达对剧中所体现精神力量的认同与崇敬。该剧还在台海之间掀起观剧热潮,让广大网友被剧情打动,从剧中人物与故事里找寻自身“乡愁”,感受骨肉相连的血脉情怀。观众践行的“剧情—寻访—共鸣”路径,让剧集播出不久后便推动烈士精神实现“破圈”,将优秀人物的浩然正气、磊落风范及其经久不息的伟大人格,凝聚成深刻的民族情愫。

《沉默的荣耀》受热捧,为主旋律创作提供了绝佳范例:流量不等于噱头,更不等于套路,而是源于敬畏历史、尊重艺术、诚意待人。当创作者回归创作本质,讲好有真实温度与真情实感的故事,作品便拥有了跨越年龄圈层、勾连两岸情感的力量。这既是优秀文艺作品的使命所在,更是近年来文化自信在荧屏上的生动展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