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电视剧《阵地》正在央视热播,该剧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剧目,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文化抗战”为主线,采用双核叙事与群像塑造手法,再现《救亡日报》创刊等众多文化事件,集中刻画了夏衍、郭沫若等几十位中国现当代熠熠生辉的文
时下电视剧《阵地》正在央视热播,该剧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剧目,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文化抗战”为主线,采用双核叙事与群像塑造手法,再现《救亡日报》创刊等众多文化事件,集中刻画了夏衍、郭沫若等几十位中国现当代熠熠生辉的文化名人形象,展现了中国文人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人格光芒与家国担当。
电视剧《阵地》剧照。
当年,夏衍为筹办《救亡日报》多次途经玉林往返香港和桂林之间,曾在该报中刊文盛赞玉林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运动。这些尘封的玉林记忆通过电视剧再次被唤醒,那些激荡的玉林抗战传奇,从未随岁月流逝而褪色。
夏衍在桂林筹办《救亡日报》
电视剧《阵地》讲述1938年至1944年日本侵华期间,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等一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云集桂林,与以李克农为代表的桂林“八办”一起,以笔为枪、以舞台做战场,通过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一系列文化运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流亡与复兴、时艰与责任、生存与死亡、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怀等都转化为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文化长城,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的故事。
抗战时期的《救亡日报》。
夏衍在1938年11月至1941年2月旅居桂林期间,担任《救亡日报》(桂林版)总编辑,报纸挂靠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南的重要舆论阵地。
1938年,《救亡日报》因经费不足被迫停刊。为筹集更多经费,夏衍与李克农商量后决定赴香港筹款。他们通过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从海外爱国华侨捐赠的经费中拨出1500元港币;李克农又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仓库中拨出二三十令白报纸,加上郭沫若带来的一笔款项和几十令白报纸,确保了《救亡日报》在桂林的按时复刊和发行。
夏衍为办报两经玉林前往香港
抗战以来,广州湾因其法国租借地的历史身份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华南沦陷区民众避难的落脚地以及难民、旅客出入境的重要中转站,而玉林则是从广州湾进入桂林、贵阳、重庆等内地的主要陆路通道。夏衍为报纸筹款就是从桂林途经玉林、湛江(广州湾)前往香港。当时玉林地处鬱陆公路中枢,是广州湾——桂林水陆转运要道。此次香港之行,夏衍在《广州湾通讯》一文记述得很是清楚:“我们以36小时的最大速度,完成了从桂林到赤坎的旅程。3日上午8时从桂林出发,下午7时至宾阳,4日7时出发,10时抵贵县(即今贵港),下午3时抵鬱林(即今玉林),下午6时就到了遂溪的寸金桥(广州湾)。”即当年12月3日上午从桂林出发,次日下午到达广州湾。
夏衍从香港返回桂林,并没有选择途经广州湾,而是绕道海防,经越南返回桂林。原因是广州湾至玉林的公路恰在此时遭到了破坏。
夏衍第二次到广州湾同样是发生在前往香港的路上,是时隔一年之后的1939年12月。此时《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已将近一年,不过报纸是由其他印刷厂代印,印刷质量不好。于是夏衍决定再赴前往香港筹款,置办一套新的印刷设备。1939年12月下旬,夏衍经玉林、广州湾乘船赴香港,得到何香凝先生和廖承志同志的支持,筹款买了所需的设备。在香港购置铜模后,夏衍又匆匆地从香港返回了桂林。这一次是夏衍抗战时期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到访玉林。
从香港返回桂林后,夏衍一直在桂林从事《救亡日报》的编辑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因《救亡日报》拒绝按国民党官方口径报道事变经过,夏衍遭到了中统敌视,面临着人身安全的威胁,《救亡日报》的存亡亦岌岌可危。事发紧急,2月14日,作为《救亡日报》主要负责人的夏衍、范长江在党的安排下乘坐班机直接前往香港,其他工作人员则途经玉林前往香港。
1941年2月28日《救亡日报》被正式查封,报社其他工作人员分两批先后来到广州湾,再乘船前往香港。其中林林、廖沫沙、张尔华处理完事务后一路背着简单的行李向南步行,经玉林、广州湾,与先期离桂的王仿子等人相会,于3月中旬一并乘船至澳门转到香港。
《救亡日报》盛赞玉林抗日救亡运动
夏衍为办报两过玉林,虽然都是来去匆匆,但玉林抗日救亡运动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在《救亡日报》一度盛赞“救亡工作最为蓬勃发展的是玉林地区……”
对于这些描述,《玉林文化大典》中有相关记载: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的《救亡日报》,一度盛赞:“救亡工作最为蓬勃发展的是玉林地区……而该区各县尤以陆川县最为普遍深入……陆川的救亡运动是广西最活跃的地区……是西南最活跃的一环。”据了解,当时陆川有陆川留穗学生出版《陆川呼声》《血潮》等刊物,村村有救亡工作队,工作队在查敌货捉汉奸、筑碉堡、挖战壕之外,还组建了西稔、米冲、山口、陆城4支抗日娘子军,被誉为“现代的花木兰”“妇女解放的先锋”和“全省妇女学习的榜样”。
玉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抗战时期,玉林虽处于战线后方,却是广西最早、最系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地区之一。
《玉林市志》记载,1939年6月玉林设立“鬱林五属战时工作团”。中共广西省工委顺势成立“玉林五属(鬱林、陆川、博白、北流、兴业)战工团总团”,成为玉林救亡运动的“中枢神经”。总团部设在鬱林县城,下设组织、宣传、妇女、武装、锄奸等股,各县相应成立分团。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战工团普遍组建话剧队、歌咏队、演讲队、壁报组。玉林《建国日报》《鬱林日报》每日刊发“抗日副刊”;陆川、北流、博白等地成立“战时工作团”,其中北流县战工团自编自演《团结》《参加游击队》《捉汉奸》等剧目。现广西博物馆就收藏有1940年北流县战时工作团演出用的剧本。
广西博物馆收藏的1940年北流战时工作团的《团结》剧本。
《玉林市志》记载,1940年1月11日,鬱林县妇女游击训练班在鬱林北街祠堂举办,为广西第一个妇女游击训练班。至1940年,鬱林五属共办各类夜校、识字班860余所,学员5.4万人,其中妇女占四成。鬱林五属各地先后成立“妇女游击队”,每队30至50人,学射击、投弹、救护,站岗放哨、查奸缉私。2月15日,在鬱林县公共体育场组织检阅鬱林五属各县游击队,各界群众向各地妇女游击队献呈了“巾帼英雄”“革命女战士”“妇女杀敌先锋”等锦旗。《救亡日报》《广西妇女》连续报道,称她们为“南国的巾帼英雄”。
可以说,抗战时期的玉林,是广西“最早举起救亡旗帜、动员面最广、妇女武装最出彩”的地区之一,其“宣传—教育—武装”三位一体模式,被当时的《救亡日报》誉为“西南最活跃”的抗日救亡典型。这些报道不仅反映了玉林地区在抗战时期组织战工团、妇女游击队、慰劳军队、支援前线等方面的积极作为,也体现了《救亡日报》对玉林抗日救亡工作的高度肯定。
夏衍为了办报,两次路经玉林,并撰文盛赞玉林抗日救亡运动,在玉林历史上留下了浓烈的一笔。在他的笔下,玉林既是抗战期间中国联系海外物资、人员的重要交通要道,更是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地区。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