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话,字字都带着血,可几千年来,能真正看透的人又有几个?我们总喜欢看那些逆风翻盘、大仇得报的故事,觉得那叫一个痛快。可故事的结尾,往往才是另一场悲剧的开始。就像那部《甄嬛传》,多少人看到最后甄嬛成了太后,都觉得大快人心,可我每次看到结尾,都觉得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话,字字都带着血,可几千年来,能真正看透的人又有几个?我们总喜欢看那些逆风翻盘、大仇得报的故事,觉得那叫一个痛快。可故事的结尾,往往才是另一场悲剧的开始。就像那部《甄嬛传》,多少人看到最后甄嬛成了太后,都觉得大快人心,可我每次看到结尾,都觉得后背发凉。尤其是她身边那两个最重要的人,敬妃和崔槿汐,一个一个都选择了远离她,这哪是什么功成身退,这分明就是一场无声的逃离。
这事儿,得从人心最根本的恐惧说起。
敬妃是个聪明人,更是个在后宫里被熬干了心气儿的可怜人。她这辈子最大的念想,不是什么荣华富贵,就是胧月那个孩子。她和甄嬛能结成同盟,说白了就是一笔交易。甄嬛需要有人在宫里护着胧月,也需要一个有分量的帮手;敬妃需要胧月这个精神寄托,也需要依附强者来保全自己。她们之间,从来就没有什么牢不可破的姐妹情深,更像是在同一张牌桌上的两个玩家,恰好这一局的敌人是同一个罢了。
那根刺,早就埋下了。敬妃为了留住胧月,甚至动过心思要揭发崔槿汐和苏培盛的事,想把甄嬛彻底摁死在甘露寺。这说明什么?说明在胧月这件事上,敬妃的底线可以无限拉低,她什么都干得出来。后来甄嬛回宫,用大局观和母女情暂时稳住了她,可那不过是把这颗炸弹的引线暂时掐了而已。
真正让这颗炸弹引爆的,就是扳倒皇后的那场大戏。甄嬛用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做赌注,这步棋走得有多险,她自己心里清楚。可她万万没想到,最后给她送上致命一击的,竟然是自己的亲女儿胧月。当那个小女孩奶声奶气地说出“皇额娘推了熹娘娘”时,我相信敬妃心里是得意的,而甄嬛心里,绝对是彻骨的寒意。她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一个为了保住养女,不惜把一个几岁孩子训练成政治斗争工具的敬妃。这份狠辣和算计,和她自己何其相似!那一刻,她俩就像是照镜子,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那个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自己。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可能再心无芥蒂地待在一起?联盟的基础是共同的敌人,当敌人倒下,剩下的就是彼此的猜忌和提防。敬妃怕甄嬛秋后算账,更怕她随时会要回胧月;而甄嬛,也绝不会再信任一个能把亲情当武器的“盟友”。
如果说敬妃的离开是盟友间的必然崩盘,那崔槿汐的离去,就更让人唏嘘了。
槿汐是谁?那是陪着甄嬛从刀山火海里爬出来的人,是主仆,更是战友。按理说,甄嬛登顶,她就是最大的功臣,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可她为什么非要走?因为她比谁都看得清楚,新帝登基后,那个在宫里当了一辈子差,也算跟她有过一段情的苏培盛,是怎么无声无息消失的。
别人可能以为苏培盛是告老还乡了,但槿汐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苏培盛知道的太多了,尤其是关于那对龙凤胎的惊天秘密。对于坐在权力顶端的甄嬛来说,一个活人的忠诚,永远比不上一个死人的嘴来得可靠。她不是不信苏培盛,她是信不过人性在权力倾轧下的脆弱。这已经不是个人情感问题了,这是政治,是“为君者”的必修课——清除一切潜在的风险。
这手“卸磨杀驴”,杀的虽然是苏培盛,但真正凉透了心的,是崔槿汐。她太了解甄嬛了,正因为了解,所以才恐惧。她明白甄嬛的每一步都是被逼无奈,是为了自保,为了孩子。可理解归理解,那种“下一个会不会是我”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今天可以为了秘密除掉苏培盛,明天会不会因为别的什么事,也把她这个知道太多秘密的掌事姑姑给“处理”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尤其这头“老虎”还是你亲眼看着从一只小猫长成的,你知道她所有的软肋,也见识过她最锋利的爪牙。这种熟悉,本身就是一种原罪。
所以,崔槿汐的请求离宫,不是背叛,而是一种清醒到残忍的自救。她要的不是更多的赏赐,而是一条活路,一份安宁。
最终,那个曾经渴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甄嬛,身边再无一人可交心。她赢得了整个后宫,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输掉了所有能与她并肩而立的人。这或许就是权力的终极魔咒,你越是往上爬,就越是孤独,越是寒冷。
来源:博学多才的柑桔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