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默的荣耀》,解码台湾隐蔽战线谍战剧的历史重量与艺术创新,《沉默的荣耀》现在正火,在CCTV-8和咪咕视频同步播着,收视率一天比一天高。
《沉默的荣耀》,解码台湾隐蔽战线谍战剧的历史重量与艺术创新,《沉默的荣耀》现在正火,在CCTV-8和咪咕视频同步播着,收视率一天比一天高。
这部剧不一般,是首部专门讲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谍战剧,导演是杨亚洲,主演是于和伟和吴越,这阵容光听着就挺让人期待的。
这部剧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它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拍的,主角原型都是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这样的烈士。
1949年那会,吴石去台湾当“国防部”参谋次长,没少给中共华东局传关键军事情报,朱枫更勇敢,原来的交通员牺牲了,她主动请缨去台湾接棒。
后来这四个人组成“东海情报小组”,要完成解放战争尾声的绝密任务,本来想,把真实烈士搬上屏幕肯定容易有争议,怕改得不像原型,但后来发现,剧组没瞎编,还查了不少史料。
比如吴石当年真的传过《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1950年因为叛徒出卖才被捕,朱枫去台湾后,一个月就完成了情报交接,就算后来被抓也没松口。
这种对历史的尊重,我觉得特别难得,毕竟谍战剧要是脱离了真实,就少了很多重量。
聊完原型,再说说导演杨亚洲的本事,他早年间导了《背靠背脸对脸》,还拿了金鸡奖最佳导演,之前的《空镜子》《浪漫的事》都是纪实风格,《浪漫的事》还拿过飞天奖。
这次拍《沉默的荣耀》,他居然改风格了,把历史真实和电影美学融到了一起,谍战剧要拍好“沉默里的暗潮”挺难的,但杨亚洲找着法子了。
拍之前查了大量档案,就为了还原细节,声音上用“负空间”声效,比如关键对话时突然插钟表滴答声、远处电报声,一下子就把紧张感拉满。
拍跟踪戏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的感觉,看的时候都觉得喘不过气,演员还被要求控制微表情,靠眨眼频率、手指微颤传情绪,这比大喊大叫更有劲儿。
于和伟演吴石也选得好,他那种“憋到极致”的演法太贴角色了,战友死在面前,他不喊不哭,就慢慢低下头,潜伏者连悲伤的权利都没有。
这种克制反而让人更能感受到他心里的翻江倒海,还有场雨夜接头戏,吴石吟“同在异乡为异客”,陈宝仓对“相逢倾盖便相知”,俩人眼神一对,啥都不用说了,这种默契比台词还管用。
本来以为讲历史的谍战剧,年轻人不爱看,结果这部剧还挺会抓年轻人的胃口,它用了“实名制”叙事,角色都用真实姓名,年轻人看的时候能在弹幕里考证历史细节。
跟玩“历史解谜”似的,参与感特别强,还有那些视觉符号,设计得也挺巧,吴石焚稿时火焰突然变蓝,朱枫旗袍盘扣有颜色暗号,这些细节在社交媒体上还引发了“视觉考古”热潮。
这种设计既不违背历史,又符合现在的审美,比硬加流行元素自然多了,我看微博上#朱枫旗袍盘扣暗号解析#话题,阅读量都过2亿了,B站还有人做历史细节考证视频,播放量也不低。
剧组还会把宏大叙事变细,比如拍吴石和子女习字的日常,你想啊,英雄也是普通人,有生活细节才更让人共情。
现在30岁以下观众占比不少,这说明严肃历史题材,只要找对方式,一样能打破代际壁垒。
这部剧不光好看,现实意义也挺重,首先是填补了历史空白,好多人之前可能都不知道台湾隐蔽战线有这么多英雄。
其次是传承精神,杨亚洲说想让观众记住“真正的英雄主义在无人知晓的沉默里”,这点我特别认同,现在信息多,好多英雄事迹容易被忘,用剧的形式记下来,也是一种纪念。
还有两岸语境下的映照,毕竟这些烈士的故事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现在清明祭英烈的时候,不少年轻人会因为这部剧去了解吴石、朱枫他们的事迹,这种精神传递挺有价值的。
如今这部剧在CCTV-8平均收视率不错,咪咕视频播放量也破5亿,豆瓣评分8.2,能有这成绩,不是没道理的。
它没靠狗血剧情,也没硬讨好年轻人,就靠真实的历史和用心的创作,征服了观众,如此看来,好的谍战剧不只是娱乐,还能让人记住该记的人,该记的事,这大概就是它最成功的地方吧。
来源:小兔很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