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书写时代变迁的《大江大河》《山海情》,到展现人间真情的《奇迹·笨小孩》《我的姐姐》,再到反映社会议题的《我不是药神》《第二十条》……近年来,影视行业工作者潜心创作,推出了一批扎根时代、扎根生活的影视作品。
从书写时代变迁的《大江大河》《山海情》,到展现人间真情的《奇迹·笨小孩》《我的姐姐》,再到反映社会议题的《我不是药神》《第二十条》……近年来,影视行业工作者潜心创作,推出了一批扎根时代、扎根生活的影视作品。
这些作品积累了哪些创作经验?如何深入新时代生活场景,提升影视原创能力?日前,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场景里的新时代: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围绕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建言献策。
与会人士认为,要聚焦承载国家发展成就和人民奋斗足迹的时代场景,深入现实生活,不断丰富内容创作。
现实生活永远是孕育精品的沃土。“一段时间以来,一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聚焦‘国之大者’、民生关切,打造时代场景,提升思想深度,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创作者不仅要体验生活,还要真正沉下去、扎根生活一线,了解新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才能写出好作品。
“《我不是药神》追问的是‘谁能救人’,《抓娃娃》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现实题材就是要叩问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编剧张珂表示,创作者要走出书斋,捕捉当下观众的所思所想,将公共议题转化为不枯燥、有魅力、能共情的影视语言。
与会人士认为,现实题材创作要着眼于人,善于捕捉人性光辉,展现人文关怀。
“时代场景的核心是人。影视内容创作要避免陷入题材决定论的误区,除了抓好重大题材、重要事件,还要对人物塑造下足功夫。”尹鸿说。
导演刘家成以其执导的《生万物》为例,分享了人物塑造的方法:“在创作中尊重真实历史,对人物不做脸谱化处理。剧中农民既有吃苦耐劳的正面形象,也有游手好闲之辈,体现了这一形象的多样性,让人物更具亲和力。”
“如今年轻一代观众的审美偏好越来越多元。”编剧游晓颖建议要塑造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展现主人公人生的更多可能,为年轻观众带来更多体验感。
类型创作是当前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一大特点。“混合类型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战争与喜剧、科幻与悬疑等多类型的融合碰撞出新火花。”编剧李萌说,多类型融合赋予现实议题更强的戏剧张力,编剧应该在扎根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张珂提出现实题材作品要让“深刻与好看并存”。“要向类型片汲取灵感,将社会思考融入强情节、强节奏叙事,探索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眼球。”
与会人士表示,要坚守人民立场,遵循艺术规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创新艺术表达形式,以崭新场景和精品力作充实新时代艺术画廊,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
记者邢拓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