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骑逐风》曝光量超1.2亿,红果平台热度值3629万,四次登顶热度榜,还拿了96分高口碑,题材创新和服化道还原更是拿了满分。
《铁骑逐风》曝光量超1.2亿,红果平台热度值3629万,四次登顶热度榜,还拿了96分高口碑,题材创新和服化道还原更是拿了满分。
一个方言微短剧,凭啥这么火?
先看这1.2亿曝光量咋来的。
现在人看电视,不爱看那些瞎编的“霸总谈恋爱”了,国家广电总局也说要多拍现实题材,少搞套路。
《铁骑逐风》讲的是90年代重庆齿轮厂工人江铁军辞职创业,从修车铺干到造摩托,这故事不就是咱们身边人可能经历过的事?
下岗潮、开小铺、拼事业,老年人看了眼熟,年轻人看了知道爸妈那辈咋过来的,自然愿意看。
再说说方言。
剧里全是重庆话对白,“胆大骑龙骑虎”这种俚语都用上了。
前几年《山海情》说西北话,《狂飙》出粤语版,观众都爱看,为啥?
听着亲切。
你想想,咱平时说话就带家乡味儿,电视里人也这么说,就像街坊邻居在聊天,不别扭。
重庆话本身就有股豪爽劲儿,配上江铁军拒绝外资高薪、非要“为中国人造好摩托”的倔脾气,人物一下就立住了,看着带劲。
还有那些老物件。
剧组找了90年代的古董摩托车当道具,嘉陵JH70修修还能开,山路戏份去江津四面山拍,赛场戏在万盛巅峰乐园搭的景,跟真的一样。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到嘉陵摩托、齿轮厂车间,是不是一下就想起当年满街的摩托车队?
年轻人没见过,也觉得新鲜,这就把老故事讲活了,不是干巴巴地说教。
重庆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一年能造上千万辆,全国三分之一的摩托都是这儿产的,宗申、力帆这些牌子全国都知道。
剧里江铁军的奋斗史,其实就是重庆摩托产业从无到强的缩影。
现实里产业这么牛,剧里故事就有根,不是瞎编的。
观众知道这事儿真能成,才会跟着剧情揪心、高兴。
为啥题材创新能拿满分?
以前短剧要么拍爱情,要么拍悬疑,很少有人盯着一个地方的产业写。
《铁骑逐风》把小人物的创业和大时代的工业转型绑在一起,江铁军、龙哥、杨雨晴这些人,有血有肉,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就是咱身边敢闯敢拼的普通人。
这种“小人物+大时代”的写法,让故事既有烟火气,又有股子精神头,难怪业内说它开辟了新路子。
你说,是我们太久没看到这样实在的故事,还是这样的故事本来就该被更多人看见?
来源:龙吟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