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4日,《许我耀眼》因为配音问题登上抖音热搜,观众反应很直接:弹幕、评论里全是“不像一个人”“拼接剧”“被糊弄”的声音。原声和配音在同一台词里切换,被不少人截成视频循环,看着就出戏,播放量和讨论量都在往上飙。
10月14日,《许我耀眼》因为配音问题登上抖音热搜,观众反应很直接:弹幕、评论里全是“不像一个人”“拼接剧”“被糊弄”的声音。原声和配音在同一台词里切换,被不少人截成视频循环,看着就出戏,播放量和讨论量都在往上飙。
从第二句开始说清楚点儿:问题很直白,画面里角色在说话,声音突然变了腔,观众一看就觉得不对劲。最被点名的那段台词,前半句“我没有撒谎”还是赵露思带着小奶音的原声,下一句“你凭什么质疑我”却莫名其妙变成了低沉御姐嗓,很多人看着直起鸡皮疙瘩。有人把几个典型片段整理出来放到网上,被反复转载:职场争执那段,“我不干了”的声音被配得太平淡,没气势;醉酒哭戏里,画面里一边嚎啕大哭,可配音一接上去像瞬间清醒,情绪断层很明显;求婚那段,陈伟霆说了“嫁给我”,画面中许妍的原声断了,配上的“我愿意”被做成表情包,传播量破了五百万。还有人在网上做了声纹对比,说原声跟替换配音相似度只有六成,评论里有网友冷幽默地写道“比我和我妈说话还不像一个人”。
有当事人出来回应。配音演员林溪在深夜发了个视频,说明那天赵露思身体不舒服,所以保留了部分原声,剩下的由她补上。她后来又发了条更长的说明,说接到这份任务时离播出只有五天,导演要求“要像赵露思本人”,连喘气的节奏都有标注。她透露,一段30秒的台词为了对口型剪了好几次,最后听起来像机器人念稿,自己也很委屈。观众看了这些解释,很多人还是不买账,留言里更多是对做出来效果的不满:花钱买到的剧像被拼凑好的产品。
把镜头拉远,这并不是一部剧的单独事故,而是行业里几件事叠加的结果。现在很多演员档期很挤,赵露思拍这部戏时挂着三部戏,现场能录到的原声音量只占六成,剩下四成得留给配音来补。配音的常规周期过去大概能有二十天,现在《许我耀眼》只给了七天。配音组那段时间基本每天熬到凌晨三点,先保证对上口型,情绪和质感来不及细修。制作方有人私下承认,为了赶国庆档,后期时间被砍了一半,七天要把三十二集配完,平均一天四集,出错率自然上升。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变量是AI配音。市场上音频配音的商业规模是几亿美元级别,AI占比已接近两成。有平台主打“十元配一条广告”的服务,价格和速度吸引制作方先用AI做试配。现在不少剧组先让AI跑一版,省时省钱,不行再叫真人来“救火”。但AI有个硬伤:它能抠出音色轮廓,却抠不出那口气。情绪的连贯、断句里藏的喘息、哭戏里一口气带出的破碎感,这些都是机器读不出的。举个例子,《长相思》当年试过用AI给几集配音,观众反应很差,剧组不得不连夜换回真人配音。像许妍和外婆那场告别戏,原声音里有一口气的情绪传递,AI处理后就成了句子,缺了魂。
再看配音的付酬和工作环境,这也影响最终效果。过去配一集的酬劳能到八千块,现在少得多,三千块也有人接。钱少了,人家自然不敢也没法花太多时间去精打细磨。再叠加观众的敏感度提升,十年前留意配音的人少,现在越来越多人会去挑毛病。数据也能看出来,注意配音的观众比例从只有几个百分点上升到接近六成,大家看剧的方式从“顺着听”变成了“细看细听”。
圈内人把问题归到几方面:演员档期冲突导致原声录不全;平台和档期把后期压缩到非常紧的窗口;AI被当成廉价又快的工具,但它替代不了人声里的那口气;配音费用被压缩,时间和精力的打磨被弱化。制片方为了避免被骂敷衍,就采用真人拼接和AI试配结合的办法,可结果既不完全真实,也不够细致,观众反而更生气。
在支持林溪的人看来,配音本来就是一门技术活,临时让别人去模仿一个固定口音和情绪,短期内要做到既像又有感染力,难度不小。林溪本身偏御姐嗓,这次为了贴近赵露思挤低声线,可能声音听着就怪。有人翻出她以前的作品,觉得以前声音自然,这次好像被框死了。对配音演员来说,要在音色、情绪和口型之间取得平衡,本来就不轻松,时间越短越难。
类似的争议并非只发生在《许我耀眼》。去年《长月烬明》也因为主演配音被批过,其他热门剧也出现过类似口诛笔伐。制作端的急功近利、平台对上线节点的硬性要求,把后期那些需要耐心的细活越来越往后推。配音被业界称作“最后一块遮羞布”,本意是用来修补演员没录全的声音,但这块布被拉得太薄,反而越补越明显。
观众的反应推动了话题在更大范围扩散。有人做了大量截图、对比视频,发在社群和短视频平台,讨论带动了相关话题的流量。弹幕从嘲讽逐步进入理性讨论,大家开始关心配音到底是怎样做的、什么时候适合用AI、什么时候得给人工更多时间。相关账号也在持续发布说明、道歉或解释,争议还在发酵,后续还会有更多声音出来回应。
来源:场景SkZ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