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建斌克制的眼神戏与俞飞鸿冷峻的审视,交织出一部不同寻常的谍战大作——它不要枪林弹雨,只要你在人性与信仰的钢丝上感受窒息。
陈建斌克制的眼神戏与俞飞鸿冷峻的审视,交织出一部不同寻常的谍战大作——它不要枪林弹雨,只要你在人性与信仰的钢丝上感受窒息。
一部没有夸张爆破场面、没有无休止枪战的谍战剧,凭什么被观众称为“谍战剧新高度”?2016年在央视亮相的《父亲的身份》给了我们答案:当特工身份与父亲角色碰撞,人性的复杂瞬间击碎那些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
这部剧由执导过《风声》的高群书导演,陈建斌、俞飞鸿主演,抛弃了传统谍战剧依赖的强情节套路,转而深耕人物内心世界和家庭情感冲突。
它用“父亲”这一身份,撕开了谍战类型片的新维度。
---
01 全新视角,谍战剧的家庭突围
《父亲的身份》故事背景设定在1948年初,青城发生美军少校被刺杀案件。陈建斌饰演的俞北平被派往调查此案,而他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
与《潜伏》《伪装者》等经典谍战剧不同,《父亲的身份》以家庭关系为骨架,构建了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
导演高群书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自己对爱情的观感是幻灭的,但我相信亲情。尤其是在特殊时期,亲情特别有意思。”
剧中,俞北平的家庭被分割成多个对立阵营:大儿子是国民党军官,大女儿林莎是美军中尉兼地下党,负责调查自己的父亲,小女儿徐丹妮则是进步学生,对父亲的“特务”身份嗤之以鼻。
这种家庭内部的撕裂与对立,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
02 人性博弈,身份困境中的父女情
父女关系的刻画是《父亲的身份》最触动人心的部分。俞北平与两个女儿的关系,构成了整部剧集的情感主线。
失散多年的大女儿林莎,如今以美军中尉的身份出现,不仅不能与父亲相认,还要奉命调查他。这种“近在咫尺却天涯”的戏剧张力,被陈建斌和饰演林莎的演员细腻地演绎出来。
小女儿徐丹妮则陷入与已婚教授的不伦恋,同时又因父亲的特务身份而与他关系紧张。俞北平作为父亲,想保护女儿却不得不压抑情感的挣扎,成为剧中一抹悲壮的色彩。
高群书导演精准地捕捉到这种特殊情境下人性的困境:“亲情是天生的、是骨肉问题,其他都是立场问题,最能考验人,有人大义灭亲,有人就枪口抬高一寸。”
03 表演艺术,克制中的情感汹涌
《父亲的身份》汇聚了陈建斌和俞飞鸿两位实力派演员。他们的精彩对决,成为该剧的一大看点。
陈建斌饰演的俞北平,不再是传统谍战剧中无所不能的特工,而是一个在多重身份间挣扎的普通人。他是特工,是父亲,是同事,是下属——每种身份都需要不同的面具。
陈建斌的表演举重若轻,没有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却通过微妙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将俞北平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俞飞鸿则突破了以往温婉的形象,饰演心狠手辣的女特务郑翊。这个角色原本在剧本中是男性,高群书认为“双雄的设计没太大意思”,于是改为女性角色。
俞飞鸿的冷傲与狠厉不失风度,塑造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又不是简单脸谱化的反派形象。她曾表示,这个角色让她发现了自己的另一种个性,对她来说“是一种释放”。
04 制作水准,电影级质感的电视呈现
《父亲的身份》被称为“六匹金马拉动的谍战大剧”,这并非虚言。
导演高群书透露:“其实刚开拍的时候只有三匹金马,我、金马新人得主齐溪,灯光是金马最佳摄影李德成。拍的时候陈建斌一人获了三个,最佳男主角、最佳新人导演、最佳男配角三大金马奖。”
这部剧按照电影的品质来呈现,甚至使用了电影用的摄影机。在制作经费的分配上,也与一般电视剧不同——“别的剧可能三分之二花在演员身上,我们是三分之二花在制作上”。
这种对制作质量的坚持,使得《父亲的身份》在视觉语言和氛围营造上,都达到了当时国产谍战剧的顶尖水准。
05 信仰追问,特殊年代的价值选择
《父亲的身份》不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谍战故事,更通过俞北平的困境,追问信仰与亲情的关系。
剧中,每个角色都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困境:俞北平在信仰与家庭间的选择;林莎在职责与血缘间的选择;郑翊在忠诚与人性间的选择。
这些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于错,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每个选择都关乎生死。
《父亲的身份》通过这些困境,折射出特殊历史时期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让观众思考——在信仰与亲情之间,自己会作出怎样的抉择。
---
如今打开电视,《父亲的身份》中俞北平与女儿林莎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画面依然揪心。那个在信仰与亲情间挣扎的父亲,没有超级英雄的光环,只有一次次不可能的选择。
“真正的身份,不在证件上,而在选择里。”这部剧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是又一部“经典谍战剧”,而在于它让观众看到:在历史洪流中,每个人都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潜伏者”,在身份与内心的冲突中寻找平衡。
它提醒我们,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软肋,而是他们在关键时刻,为了信仰选择了牺牲那些最珍贵的东西。
来源:刷脸支付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