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人民日报》开炮,怒批顶流演员耍大牌,观众早不买账了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10-15 16:37 2

摘要:他在文章里直接说了:“有些特别有名的大明星,排场很大,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时准备给剧本‘动手术’。”

10月 4日,《人民日报》的版面上突然出现了一篇直指影视圈痛点的文章。

发文者竟是手握《王贵与安娜》《黎明之前》等经典作品的林永健。

这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视协副主席的文字刚一落地,就像颗炸雷在行业里炸开了锅。

字字像手术刀般剖开行业隐痛,敢在党报上这么 “开炮”,就不怕被流量们联手抵制?

能让林永健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发声的,正是圈内人尽皆知却没人敢明说的潜规则。

他在文章里直接说了:“有些特别有名的大明星,排场很大,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时准备给剧本‘动手术’。”

要知道敢在党报说这话的,可不是普通的圈里人,他的身份是电视界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本身就代表着行业监管层的态度,这波批评难道只是随口吐槽?

更耐人寻味的是顶流团队改剧本的操作路数。

有制片人私下透露,这些 “编外团队” 改剧本就盯着三件事:戏份必须最多、人设必须完美、对手戏演员不能抢戏。

至于剧情是否连贯、人物是否合理,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原本扎根生活的剧本,写农村戏会标注化肥多少钱一袋,写都市戏会琢磨年轻人 “躺平” 的原因,经他们一改全成了 “空中楼阁”。

最尴尬的还要数导演群体,全听顶流的,戏就成了 “明星定制款”,故事逻辑碎得像散落的拼图。

可要是不听,又怕得罪流量方,影响整部剧的招商和播出。

林永健打了个实在的比方:拍精品剧好比造顶级赛车,编剧是设计师,演员该是试驾员,现在倒好,试驾员直接抢过图纸改设计,最后车子造出来四不像,还得整个剧组背锅。

其实早在今年 2 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就曾发文,把 “演员自带编剧随意改剧本” 列为行业四大乱象之一。

当顶流的 “编剧团队” 不再横行,当剧本真正成为 “一剧之本”,当演员把精力放在演技而非排场上,才能拍出更多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留住他们的,永远是真实的故事和过硬的演技。

其实官方早想整治了,2022 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就把 “演员自带编剧改剧本” 列为四大乱象,今年广电总局也强调要 “抵制不良行风”,甚至推出了规范合同明确禁止这种行为。

更让人欣慰的是,《山海情》《人世间》这类扎根生活的作品成了爆款,“数字先生” 们也基本销声匿迹,这是不是说明 “唯流量论” 真的要凉了?

林永健在文中说 “艺术生命在于角色,不在于场面”,这话戳中了要害。

那些带 20 人团队进组、喝水要助理试温的顶流,耍的排场再大,演的戏该扑街还是扑街。

而李雪健为演宋江闭门读原著,陈道明为角色去监狱体验生活,这些戏骨从不用改剧本,却能让角色活几十年。到底哪种演员能走得远,观众心里没数吗?

说到底,林永健的 “炮轰” 从来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想炸醒沉迷虚华的行业。

他那句 “戏好了演员最受益,戏垮了演员也该担责”,戳破了多少流量的侥幸心理。

影视圈终究要靠作品说话,当顶流的 “私人编剧” 不再横行,当编剧的笔杆不用向流量低头,当 “戏比天大” 重新成为共识,才能拍出真正的精品。

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留住他们的,永远是真实的故事和立得住的角色。这股行业清风,真的能吹透吗?

来源:书生玉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