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新剧《造城者》将在央视播出,由黄晓明搭档出演基层干部,档期推迟引发热议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1 23:56 2

摘要:2025年末的影视行业,因一部尚未开播的年代剧掀起轩然大波。赵丽颖、黄晓明主演的《造城者》虽已入选央视年度片单,却因档期推迟、争议缠身陷入舆论漩涡。这部改编自温州龙港农民造城真实事件的主旋律剧集,究竟是“未播先爆”的潜力股,还是“高开低走”的流量陷阱?

2025年末的影视行业,因一部尚未开播的年代剧掀起轩然大波。赵丽颖、黄晓明主演的《造城者》虽已入选央视年度片单,却因档期推迟、争议缠身陷入舆论漩涡。这部改编自温州龙港农民造城真实事件的主旋律剧集,究竟是“未播先爆”的潜力股,还是“高开低走”的流量陷阱?

剧集以1980年代温州龙港“农民集资建城”为原型,展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中生有”的奇迹。剧中,赵丽颖饰演的基层干部李秋萍与黄晓明饰演的改革先锋郑德诚,带领农民在滩涂上用预制板、竹竿和算盘搭建新城,其“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被观众称为“中国版基建狂魔实录”。剧组更耗时3个月复刻80年代场景:褪色中山装、手写公文、泥泞土路,甚至墙上的计划生育标语均经历史顾问审核,细节真实度引发60后至80后集体回忆杀。

赵丽颖首次挑战基层干部角色,以短发造型颠覆“古偶女主”形象,从青涩到果敢的年龄跨度被赞“演技裂变式突破”。黄晓明则褪去“霸总”光环,素颜出演黝黑糙汉,主动要求手掌皲裂的细节打磨,与赵丽颖的“政策辩论戏”被预测为“年度荧幕CP潜力股”。导演孙皓与编剧袁克平的强强联手,则为剧集注入“强情节+深人性”的双重保障。


剧集首次引入华纳兄弟海外发行,开创85花主控主旋律剧先河。制作方透露,单集成本高达380万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特效镜头占比达25%,将滩涂造城的壮阔场景搬上荧幕。同时,剧中融入“土地流转”“乡镇企业”等敏感议题,通过“集资合作社”“工伤纠纷”等戏剧冲突,将政策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百姓故事。

赵丽颖的“李秋萍”造型引发两极评价:利落短发搭配工装服被赞“飒爽真实”,却也有声音质疑其刻意迎合主旋律“去女性化”。对此,剧组回应称角色需“融入集体身份”,而赵丽颖为贴近农民形象,曾深入乡镇体验生活21天,甚至学习方言与手写公文。

拍摄期间群演讨薪事件将剧组推向风口浪尖。尽管制片方称系外包团队纠纷,但舆论矛头直指影视行业“层层分包”的潜规则。值得关注的是,该剧主演零片酬签约,片酬全部投入服化道与场景搭建,这一反常操作被业内视为“用品质对冲风险”。

剧中80年代干部穿高定衬衫的细节遭历史学者批评,服化道团队解释为“艺术化处理”——通过服装质感暗示角色突破保守观念的魄力。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恰是主旋律剧突破刻板印象的关键:既保留历史骨架,又注入当代审美血液。


腾讯视频数据显示,《造城者》预约用户中25-40岁群体占比63%,打破“正剧老龄化”魔咒。年轻观众追捧的不仅是明星效应,更是“敢想敢干”的精神共鸣。剧中“农民用麻绳测距建城”“妇女用银镯子集资”等情节,在抖音引发“这才是真·创业”的热议。

尽管未播先火,但《造城者》需直面三大挑战:近五年7部改革题材剧登陆央视,如何跳出“开会+口号”模式?赵丽颖与黄晓明的“国民度交叉”可能带来超高期待,细微瑕疵或被放大。如何在“主旋律框架”与“商业娱乐性”间找到平衡点?

《造城者》的深层意义,远超一部电视剧的范畴。它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回响,也是中国影视工业“从流量到质量”的转型宣言。当赵丽颖在暴雨中嘶吼“龙港建不成,我绝不回头”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角色,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用双手改写命运”的精神图腾。或许正如剧中那句台词:“城是大家的城,每个添砖的人都是英雄。”这或许才是《造城者》留给时代最珍贵的答案。

来源:影视热议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