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沁演《一笑随歌》被说“笑里藏着泪,看着放松但情绪抓得准”,这不是她第一次靠角色反差让人记住。
李沁演《一笑随歌》被说“笑里藏着泪,看着放松但情绪抓得准”,这不是她第一次靠角色反差让人记住。
从2017年到2024年,七年时间她演了五个完全不同的角色,每个都让人觉得“这就是角色本人”,没有一点重复的影子。
先说《白鹿原》里的田小娥,那是她最早让人觉得“这演员不简单”的角色。
为了演好这个陕西农村女性,她跑到陕西农村住了好几个月,跟着当地人学说话、干农活,吃饭睡觉都按当地人的习惯来。
后来拍戏时,她自己加了方言台词,土炕那场哭戏,据说一条就过了,导演喊“过”的时候,现场工作人员都没反应过来,因为情绪太真了,不像演的。
她为啥这么拼?
那时候她刚出道没几年,总有人说她“长得太秀气,只能演偶像剧”,她需要一个能打破这种印象的角色,田小娥就是这个突破口——一个有欲望、有悲情,甚至有点“不讨喜”的角色,她演好了,就没人再只看她的脸。
再看《庆余年》的林婉儿,跟田小娥完全反过来。
这角色是个娇滴滴的公主,出场拿个鸡腿,眼睛亮得像有星星,观众叫她“鸡腿姑娘”。
这角色看似简单,但李沁没把她演成傻白甜,她眼神里总带着点韧劲,比如跟范闲偷偷见面时,又怕又想靠近的样子,小动作特别多——手攥着衣角,说话声音发颤,但眼睛一直盯着对方。
这种“娇里带刚”的感觉,让这个角色没成背景板,反而成了整部剧的经典记忆点。
为啥这么处理?
因为她知道,古装剧里的公主很容易雷同,加点韧劲,角色就立住了,观众才会记住“这个公主不一样”。
2023年她演《梦中那片海》的佟晓梅,一个改革开放初期的普通女性,穿的确良衬衫,梳着麻花辫,说话慢慢的,没什么大情绪起伏。
但就这种“普通”,被央视夸“现实主义演技范本”。
她怎么演普通?
提前去采访那个年代的人,问她们年轻时怎么想的,遇到困难会怎么哭——不是嚎啕大哭,是躲在被子里咬着嘴唇掉眼泪,或者对着镜子偷偷抹脸。
拍戏时,她走路都刻意放慢,说话带点那个年代特有的“客气”,连端碗的姿势都学老照片里的样子。
这背后是她不想只演“厉害角色”,普通人才是最难演的,演好了才能证明自己能驾驭任何题材。
去年她演《追风者》的沈近真,民国女特工,穿旗袍拿枪,又冷又狠,但看到队友牺牲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就是不掉,嘴角还硬扯着笑。
这剧豆瓣开分8.2,成了那年的黑马。
她接这个角色,是因为之前演了太多“柔”的角色,需要一个“刚”的来平衡,证明自己能演动作戏,能扛大女主剧。
果然,剧播完后,不少谍战剧的本子找上来,她的戏路又宽了一块。
现在她拿了华鼎奖最佳女主角,导演郑晓龙说她“会用小细节传情绪”,编剧王倦说“她演的角色你看不出是同一个人”。
这些评价不是白来的,她每个角色都提前写“人物小传”——角色小时候经历过啥,喜欢吃啥,遇到事会先想到啥,写得比剧本还详细。
比如田小娥的小传里,她写“小时候被父亲打骂,所以遇到男人既想依赖又怕被抛弃”,所以演她跟不同男人对手戏时,眼神里总有这种矛盾。
她最近拍完的电影《援军明日到达》,演一个战争年代的护士,穿军装、戴口罩,估计又要藏起脸靠眼神演戏。
听说她还想试试当导演,这是想从“演角色”到“造角色”,在行业里站得更稳。
演员要是都像她这样琢磨角色,观众还会觉得角色都一个样吗?
来源:博学的麻酱N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