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说这世上最亲不过血缘,最毒不过人心。可要是这两样东西搅和在了一起,那滋味,恐怕比黄连还要苦上三分。有时候,捅你最深的那把刀,恰恰是那个与你同根生的人递过来的。这把刀,可能不是明晃晃的利刃,它可能是一句“为你好”的嘱咐,可能是一份厚重到你喘不过气的嫁妆,也可能
都说这世上最亲不过血缘,最毒不过人心。可要是这两样东西搅和在了一起,那滋味,恐怕比黄连还要苦上三分。有时候,捅你最深的那把刀,恰恰是那个与你同根生的人递过来的。这把刀,可能不是明晃晃的利刃,它可能是一句“为你好”的嘱咐,可能是一份厚重到你喘不过气的嫁妆,也可能是一个饱含深意的眼神。等你感觉到疼的时候,血已经流干了。
这事儿,搁在《甄嬛传》里的浣碧身上,再贴切不过。
很多人都觉得浣碧可恨,背主求荣,吃里扒外。可我倒觉得,她这辈子活得挺拧巴,也挺可怜。她就像一株长在参天大树阴影下的藤蔓,拼了命地想往上爬,想去够那片本不属于它的阳光。她的根,和那棵大树连在一起,都是甄家的血脉,可她偏偏没有名分,只能以一个丫鬟的身份,仰望着姐姐甄嬛。这份“见不得光”的出身,是她心里头一辈子都拔不掉的刺。
甄家待她不薄,吃穿用度远超常人,但这恰恰是最大的残忍。这种“人上人”的体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她和甄嬛之间,隔着一道天堑。凭什么?就因为母亲的身份,她就得一辈子做影子,做陪衬?这种不甘心,就像野火,在她心里烧了很多年。
直到进了宫,见识了那泼天的富贵和权势,尤其是见到了那个温润如玉、风流倜傥的果郡王,她心里的火,彻底燎着了。她觉得,自己不比姐姐差,姐姐能得到的,她为什么不能?
于是,她赌了。在那个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宴会上,她用一个荷包,一场精心设计的“意外”,把自己和所有人的命运都推上了赌桌。赌注是甄嬛的清白,是果郡王的声誉,更是整个甄氏一族的性命。那一刻,她不是个丫鬟,她是个疯了的赌徒。
她赢了,如愿以偿地成了侧福晋,成了王爷的女人。可她不知道,从她设下那个局开始,她就已经输掉了所有。她赢得了名分,却彻底失去了那个曾经真心待她的长姐。
甄嬛是什么人?她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后宫冠军。对于背叛,尤其是来自至亲的背叛,她从来不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她的报复,是润物细无声的,是让你吃了哑巴亏,还得笑着说声谢谢的。
你看她给浣碧准备的嫁妆,那叫一个风光无限,几乎掏空了半个甄府,连皇上都侧目。明面上,这是长姐对妹妹的疼爱和补偿。可往深了想,这何尝不是一道枷锁?这份远超侧福晋规制的嫁妆,是在提醒果郡王,你娶的这个女人,身份特殊,背景复杂,是我甄嬛的人。同时,也是在向整个王府宣告,这个新来的女主人,不好惹,但她的根基,全在于我。这是一种无形的控制,一种权力的彰显。
更绝的是出嫁前那番话,甄嬛对着果郡王,深情款款地说,浣碧的母亲,曾是父亲的挚爱。这话听着,是抬举浣碧,是替她争取未来的幸福。可你细品,这话里有话。一个“挚爱”的姨娘,抢走了正室夫人的宠爱,这不就是在暗示果郡王,你眼前这个浣碧,和她娘一样,骨子里就带着“争”和“抢”的基因吗?她今天能从我手里抢走你,明天就能从别人手里抢走更多。这看似祝福的话,其实是在王爷心里埋下了一根怀疑的刺。
这还不算完。宫里出来的东西,有几个是干净的?宜修皇后能用香料和熏香断了多少人的子嗣,成了“打胎大队长”,在后宫浸淫多年的甄嬛,难道会不懂这些门道?那些赏赐给浣碧的华美衣物,那些精致的香囊,谁能保证里面没有一点“料”呢?断了她生儿育女的念想,就等于彻底断了她在这王府里安身立命的根。一个无法生育的侧福晋,即便再受宠,终究也只是个摆设。
最致命的一击,还是在孟静娴死后。当果郡王为了另一个女人的死而痛苦,为了那个无辜的孩子而自责时,甄嬛几句看似无心的话,就轻而易举地将所有的疑点都引向了浣碧。她不需要证据,她只需要点燃果郡王心中早已埋下的那根怀疑的导火索。从此,浣碧在那个男人眼里,不再是妻子,而是一个心如蛇蝎的毒妇。
所以啊,最后浣碧撞棺殉情,那一幕看起来轰轰烈烈,为爱而死,何其悲壮。可实际上,那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独角戏。她用尽一生去争抢的那个男人,从未真正爱过她,甚至到最后,只剩下厌恶和提防。她以为自己是为爱殉道,却不知,她连爱的门槛,都从未真正踏进去过。她的悲剧,从一开始,或许就不是败给了命运,而是败给了那个她既嫉妒又依赖的亲姐姐。
来源:上进的清风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