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到中年,口味是会变的。不光是吃饭,看剧也一样。年轻时喜欢快意恩仇,主角光环罩顶,天大的篓子都能捅,最后还能毫发无伤地全身而退。那时候看《潜伏》,觉得余则成真是神了,在天津站那个龙潭虎穴里,愣是把站长、陆桥山、马奎、李涯耍得团团转,看得那叫一个过瘾。这部剧,在
人到中年,口味是会变的。不光是吃饭,看剧也一样。年轻时喜欢快意恩仇,主角光环罩顶,天大的篓子都能捅,最后还能毫发无伤地全身而退。那时候看《潜伏》,觉得余则成真是神了,在天津站那个龙潭虎穴里,愣是把站长、陆桥山、马奎、李涯耍得团团转,看得那叫一个过瘾。这部剧,在我心里搁了十几年,跟陈年老酒似的,时不时就想拿出来咂摸一下味儿。
可最近,一部叫《沉默的荣耀》的剧,让我感觉这酒的味道,好像有点变了。不是说《潜伏》不好,它依然是那座高峰,只是《沉默的荣耀》带我爬了另一座山,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这风景,没那么写意,甚至有点残酷,但却更真实,更让人喘不过气。
《潜伏》的爽,在于它是一个精心构建的“戏剧空间”。余则成是个符号,一个完美的特工形象,他的对手也都脸谱化得恰到好处,贪财的站长,愚蠢的马奎,阴险的陆桥山,还有一个执着到可悲的李涯。他们像是一套设定好的程序,等着余则成去破解。我们看剧,就像是看高手下棋,享受的是那种运筹帷幄、化险为夷的快感。尤其是他和翠萍那段“革命假夫妻”,一个农村来的愣头青,一个城里来的知识分子,磕磕绊绊,笑料百出,给紧张的谍战氛围加了多少调味剂。
但《沉默的荣耀》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把你从戏剧里拽出来,扔回了那个真实的历史漩涡。吴石将军,这个名字在史书上是沉甸甸的。他一出场,你就能感觉到那种气场,不是演员演出来的,是历史赋予的。剧里,参谋总长周至柔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喊一声“学长”。这声“学长”背后,是整个保定军校盘根错节的人脉网,是白崇禧、陈诚这些名字织成的一张大网。吴石不是一个被派去敌后的“潜伏者”,他本身就是那个权力结构金字塔尖的人物。
这就让整个故事的逻辑彻底变了。余则成需要的是“伪装”,是把自己藏起来。而吴石需要的是“博弈”,是在牌桌上跟所有人周旋。他要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天津站那么简单了。他要面对的,是保密局的毛人凤,是国防部二厅的段退之,是整个摇摇欲坠的国民党高层内部那群互相猜忌、彼此倾轧的饿狼。
我觉得这剧最绝的地方,就是它把这种高层的内部斗争拍得入木三分。毛人凤和段退之那点事,简直就是职场斗争的顶级版本。一个想抓权,一个想分权,互相下绊子,背后又各有靠山。吴石,就成了他们斗法棋盘上的一个关键棋子。他被谷正文软禁,看似陷入绝境,但他反手就利用了段退之想跟保密局别苗头的心理。你看他慢悠悠地给段退之倒上一杯大红袍,轻描淡写地拱几句火,就把段退之的怒火引向了毛人凤和谷正文。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猫鼠游戏了,这更像是在一个摇摇欲坠的朽木房子里拆承重墙,还得让别人以为是对方干的。吴石利用段退之,透露出秘密文件上有自己指纹的消息,然后又反过来指点段退之去查另一个文件夹的指纹,从而找到真正的内鬼。这一来一回,没有枪声,没有追车,但那种紧张感,比什么都刺激。他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撬动整个敌人的权力杠杆。
还有那个大反派谷正文,也比《潜伏》里的李涯要复杂得多。李涯是个纯粹的“对手”,他的目标就是抓住余则成。但谷正文这个叛徒出身的特务头子,他的坏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太懂背叛者的心理了,所以他审问、策反的手段也格外阴毒。最让我觉得不寒而栗的一个细节,是他为了让手下打入我方内部,竟然直接给了对方一本《整风文献》去学习。这种操作,说明他研究自己的敌人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他不是在用蛮力,他是在用你的思想来对付你。
所以说,《沉默的荣耀》看下来,没有那种一关一关打通关的爽快感,反而是一种持续的、高压的窒息感。因为你知道,吴石将军走的每一步,都不是在为自己求生,而是在为一个信仰,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整个敌对机器进行一场豪赌。我们作为观众,因为知道历史的结局,所以看他每一次涉险,每一次巧妙周旋,心里反而更加沉重。那种明知结局是悲剧,却依然要看着英雄在刀尖上跳完最后一支舞的感觉,才是这部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来源:好学圆月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