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开热搜的那一刻,我差点以为手机屏幕出了毛病。 李一桐的新剧定妆照和剧照,活脱脱就是赵露思某部热播剧的“宛宛类卿”。 一样的空气刘海,一样的甜美发髻,甚至连衣衫的配色和材质都透着强烈的既视感。 一时间,“抄袭”、“模仿”的评论铺天盖地,火力齐齐对准了台前的李一
热搜炸锅! 李一桐新剧镜头一出,网友集体揉眼睛:这真的不是赵露思吗?
点开热搜的那一刻,我差点以为手机屏幕出了毛病。 李一桐的新剧定妆照和剧照,活脱脱就是赵露思某部热播剧的“宛宛类卿”。 一样的空气刘海,一样的甜美发髻,甚至连衣衫的配色和材质都透着强烈的既视感。 一时间,“抄袭”、“模仿”的评论铺天盖地,火力齐齐对准了台前的李一桐。
但这顿板子,真的打错人了。
李一桐和赵露思,在各自的剧组里,本质上更像是由造型师和导演摆布的“高级模特”。 她们站在镜头前,身上穿的每一块布料,头上戴的每一件发饰,乃至脸上妆容的浓淡,都不是自己能够拍板决定的。 演员的职责是演绎角色,而非负责整体视觉设计。 当造型引发争议时,第一个被推出来承受舆论火力的,恰恰是这份职业属性中最被动的一环她们本人。
这口锅,甩给演员太容易,却完美避开了真正的决策者。
风波的核心,早已超出了两位女演员外貌相似的范畴。 它像一束聚光灯,猛地打在了当下古装剧制作的一条“潜规则”上跟风保险,创新冒险。一个“赵露思造型”爆火出圈,在数据为王的时代,就意味着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于是,后续的古装项目,尤其是同类型的甜宠、轻喜题材,便纷纷将其视为“收视密码”。
制片方和造型团队抱着“别人嚼过的馍馍更香”的心态,开始了大规模的“复制粘贴”。 他们不愿意承担新造型可能不被观众接受的风险,选择了一条被前人踩实了的“捷径”。 这种思路下生产出来的造型,不能简单定义为“抄袭”,它是一种更为普遍的“行业跟风”。 就像一股潮流袭来,所有的品牌都会推出相似的单品,古装剧的造型圈也不例外。
于是,我们看到了流水线上批量产出的“空气刘海甜妹”。 无论故事背景设定在哪个朝代,无论角色的人物设定是江湖侠女还是深宫嫔妃,那抹刘海和浅色系纱裙成了标配。 造型团队的工作从“设计”退化为“拼凑”,从不同爆款剧中抽取元素,重新组合,便速成了一套“安全牌”造型。
这种“安全”,最终演变成了荧幕上挥之不去的“脸盲”。 观众拿着遥控器换台,看到的是不同故事里,穿着同样衣服、顶着同样发型的“复制人”。 剧集的独特性和角色的辨识度,在这种懒惰的创作思维下,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当观众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因某次撞衫事件而爆发时,首当其冲的,永远是那张最有辨识度的脸演员。 李一桐们被迫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道歉、解释,承受着“东施效颦”的骂名。 而真正做出决策的造型团队和对此默许的制片方,却隐身在幕后,安然无恙。
这是一种畸形的责任转嫁。 演员付出了时间和演技,完成了剧本和导演要求的任务,最后却要替整个工业体系的惰性买单。 她们的敬业和努力,被一个敷衍的造型所拖累,甚至成为被攻击的靶子。 这无疑是对演员专业性的不公,也是对创作生态的一种伤害。
翻看网络上的讨论,许多剧迷和观众已经清晰地指出了这一点。 大量的评论并未停留在指责演员的层面,而是直接点明了造型团队的失职。 “求求造型师用点心吧”、“别可着赵露思一个人薅了”、“制片方是不是以为我们观众只认这一种造型”……这些声音证明,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清晰地分辨出,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
一部古装剧的视觉呈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的,是制片人的预算审批,是美术指导的整体美学设定,是造型设计师的历史考据与艺术创造。 演员,只是这个链条的最后一环,是最终的表现载体。 当这个系统为了追求效率和稳妥而选择模仿,那么呈现出来的结果,就必然是千篇一律。
所以,下一次当你在荧幕上又看到一个“熟悉的”新角色时,或许可以跳过对演员的评判,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地方。 看看那身行头背后,是一个愿意为角色量身定做的、充满想法的团队,还是一个只会翻阅过往爆款剧图库的、疲惫的流水线车间。 行业的惰性,不该由个体来承担代价。 观众的批评,也只有精准地送达责任的源头,才有可能催生出真正的改变。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