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一时间,《许我耀眼》里陈伟霆忙着上演追妻火葬场,《一笑随歌》里陈哲远李沁把对方 “吊起来打”,《入青云》则是“假意”掺真心,宿敌变情侣。
纯恨 CP “上强度”了。
同一时间,《许我耀眼》里陈伟霆忙着上演追妻火葬场,《一笑随歌》里陈哲远李沁把对方 “吊起来打”,《入青云》则是“假意”掺真心,宿敌变情侣。
偶像剧,尤其是古偶领域,近几年迎来了 又一轮 情感模式喷发。
往前回溯,从《度华年》的重生 “做恨夫妇”,到《折腰》里的世仇联姻,还有《桃花映江山》《临江仙》的“对抗路 CP ”,观众似乎也对这种不完美的、带着痛感的情感关系展现出了一定的接受度。
那么,内娱的这股 “纯恨风”是怎么刮起来的?这种相对于纯爱而言的反常规 CP ,是对工业糖精套路的反抗吗?
“恨意开局”,仿佛已成为古偶创作的新公式。
《一笑随歌》里,陈哲远与李沁饰演的角色是敌对关系,开篇第一幕就是女主付一笑射中男主凤随歌,随后从言语交锋到立场博弈,掐脖、拷打、互咬,一个不落,甚至有些情节已经到了血腥的程度。
不过,就在最新剧情中,两人已经表白心意,也有了发糖的吻戏环节。
无独有偶,《入青云》中,侯明昊饰演的极星渊斗者纪伯宰,在合虚六境一年一度的 “青云大会”上,一举击败已经连胜七年的冷酷战神——也就是卢昱晓饰演的女扮男装的明意。女主由此将男主视为劲敌,怀疑对方给自己下毒,为探寻真相故意接近男主。
相比《一笑随歌》,《入青云》的敌对感更弱一些。男女主的日常也更多偏轻松逗趣,而非苦大仇深,但人物关系的底层逻辑仍是 “从对立到动心”。
类似的,情感脉络始于极致对立的古偶,近几年还有很多。
任嘉伦、李兰迪主演的《流水迢迢》,开局互杀;刘学义、孟子义主演的《桃花映江山》,讲的是丞相迎娶帝国公主;宋祖儿、刘宇宁主演的《折腰》,背负家族仇恨的男女主先婚后爱。
男女主角不再走传统温情路线,而是以敌对、博弈甚至相杀的关系登场,在刀光剑影与立场对立中,逐步走向相知相惜。
不得不说,纯恨CP 含量过高,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
在剧宣漆漆看来, “纯恨 CP ”本质上是“双强设定”的延伸。“《度华年》 营销的是 ‘ 做恨 ’ 这个概念 。也不妨碍很多人磕到了。只有两方够强,才恨得起来,才有势均力敌的‘做恨’这一说。”
她指出,赵今麦、张凌赫主演的《度华年》正是将 “做恨”概念推到台前的案例。这类设定跳脱了传统古偶中女主依附于男主的叙事框架,让女性角色也具备对抗的能力,情感张力因此加倍。“ 如果 女主她都是依附于男主的,讨好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恨? ”漆漆说。
而剧宣阿程则认为, “纯恨”并非与“纯爱”对立的概念,更多是营销策略上的一种话语转向。 《千山暮雪》《东宫》,以及《宁安如梦》中的官配 CP ,都算是相爱相杀的关系。
“其实《长月烬明》也是纯恨CP 啊,虽然 CP 没有大爆。”剧宣阿程说:“其实纯恨就是一种相爱相杀的人物关系。只不过后来找到了一个包装的话术吧。”
阿程认为,所谓的纯恨 CP ,并不相对于“纯爱”。观众都清楚这些角色“无论如何最后还是会爱的”,但并不影响大家爱看“拉扯”。
“纯恨 CP 一开始是有优势的。 2024 年以前吧,这种类型不多,还没出现这个概念。但现在已经到泛滥的程度了。”剧宣小伍说。
这种泛滥,很大程度上源于业内大家对 “纯恨”的信心。
从观众心理来看, “纯恨 CP ”之所以能引发共鸣,在于它放大了戏剧冲突与情感张力。
当两个立场敌对、智谋相当的角色在博弈中逐渐发现彼此的软肋与真心,那种从 “想杀你”到“想爱你”的转变,远比一帆风顺的感情线更具冲击力和记忆点。
《甄嬛传》被考古出来的 “鸟嬛 CP ”就是典型的纯恨 CP 。
图源来自网络
安陵容的嫉妒、自卑、小人行径,撕开了女性友谊中的幽微阴暗,人性中的不堪与真实。
她对甄嬛的复杂感情,也被观众解读为由爱生恨,只想撕碎那层永远无法跨越的阶层与天赋的壁垒。 “恨明月高悬不独照我”,意外地好嗑。
就连演员本人也亲自认证过,在演的时候就是带着 “由爱生恨”的感情。
包裹在恨的外壳下,那些藏不住的在意、忍不住的牵挂、挣不脱的宿命。这种复杂又真实的情感,远比流水线生产的甜宠更能击中人心。
从内容制作视角, “纯恨”设定是市场对差异化内容的探索。
制片人 Adam 认为,极致人物关系才吸睛。“我认为大家就是想要把人物关系做极致。”在他看来,近几年此类人物关系塑造最成功的是《怒呛人生》。“但国产剧绝不可能做这样的人物关系”。
从剧宣营销角度来看,纯恨 CP 算是新鲜的模式。对抗路情侣、引战型恋人等新名词,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但要说创新,也不多。互动、发糖、营业,基本和传统 CP 营销操作一致。
“纯恨也需要艺人亲密互动。”剧宣朗朗透露,线下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 CP 互动,所以不存在男女主双方为贴合剧情走向不互动。“配合剧情人设不互动的都是借口。不营业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真的关系很差。”
而且,在朗朗看来,剧里喊打喊杀、剧外亲密互动,由此产生的反差感比 “婚闹式剧宣”效果好多了。而与之相比,观众还更倾向于“无论剧外多恨对方,戏里还是得演出很爱对方”的模式。“如果能打到这个点上,就很新鲜。”
比如另辟蹊径的《逐玉》 “纯恨营销” 。该剧从官宣阵容就带着一股火药味,网友调侃男女主是“世仇”,双方粉丝也因番位问题出现矛盾。但恰恰是这种“剧内甜剧外冷”的反差,反而引发了讨论。
可惜的是,国产影视剧中至今未出现大爆出圈的 “纯恨 CP ”。
这背后的原因,远非一个 “恨”字所能概括,折射出的是创作落差、市场与接受度之间的多重困境。
诚然, “工业糖精”式的套路化剧情早已令观众审美疲劳,“纯恨 CP ”反其道行之,打的是“爱恨交织的极致拉扯”。
理想很丰满。按照理想状态来说,不完美、甚至带有痛感的情感关系,的确比单纯发糖更有层次感。
但现实很骨感。纯恨赛道极易陷入两种创作窠臼,沦落到 “不如嗑女女”和“娇妻”文学。
第一种,女性角色彻底独立,男性角色沦为功能性工具人,关系失去互动魅力, CP 自然不好嗑;第二种,则演变为’虚假的双强’,女性角色最终仍需依靠男性解决问题,使设定兜兜转转又回到‘娇妻’叙事的老路。
剧宣漆漆透露,这两种风险已成为项目营销阶段必须考量的潜在风险。
除此之外,纯恨 CP 还面临着一道受众心理的鸿沟。
观众追捧它,不是真的喜欢看互相伤害,本质是厌倦了虚假甜腻,渴望看到更具真实感与力量感的情感博弈。要是男性角色对女性角色造成实质性伤害,依然会遭遇 “虐女”审判。
归根结底, “纯恨”关系的魅力,建立在复杂、立体的人物塑造之上。
从甜宠到纯恨,变的是情感表达的形式,不变的是对 “真实感” 和 “张力” 的偏爱。
而复杂人性的塑造,极其考验主创功底。
编剧芭芭指出, “相爱相杀”本就是古早的情感关系设定,近年来的爆发,在她看来并非创新,而是“回潮”。
这种在芭芭看来显得 “老土”的设定,其情感张力和受众基本盘,远不及经过市场反复验证的“追妻火葬场”模式,却在近几年扎堆出现。
“追妻火葬场虽然老套,但还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我觉得,只要下沉女性还处于失权地位,追妻火葬场应该就还是会有一定市场的,始终算是心理代偿。”
“在洞察和满足受众需求方面,业内还是太滞后了。”芭芭说。
当然,也有另一种视角。剧宣小伍认为: “如果现在的编剧愿意把狗血剧情写好,纯恨赛道洒狗血我会非常感兴趣。”
制片人 Adam 也同意这种说法。“嗑 CP 都是被最极致纯粹的情感吸引,爱、恨、痴等等都是,纯爱可以只是两个人极致的爱意,但是纯恨除了最后的极致爱意,前面还得有极恨的剧情设定。”
真正能打动人的,是那种用一波接一波合理的情感浪潮将观众情绪推至顶峰,再彻底释放的 “高级狗血”。 Adam 坚信,若有编剧能写好这样的剧情,纯恨赛道大有可为。
综观现状,纯恨既面临着创作上的畏首畏尾,也受制于市场接受的微妙尺度。
其实不论纯恨还是纯爱,受认可的前提都是内容。剧本扎实,情绪到位,观众都会给予耐心。
如果只是为了追求 “恨的浓度”,把角色写成纯粹的工具人,为了虐而虐,反而失去了情感共鸣。
慢慢的,甜宠剧变成了 “工业糖精’,纯恨闹到最后,可能也只剩“工业刀”。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