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甘居第2当关系户用满分羞辱演技《沉默的荣耀》可以弃剧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1 17:36 1

摘要:连续追完《沉默的荣耀》,我在豆瓣上打出四星,却在朋友圈只给了两星推荐。这种分裂的评价,恰恰源于剧中那些让人如鲠在喉的表演片段。

于和伟9.8分输给余皑磊,隆妮演技尴尬却获满分?这份引发全网热议的评分榜背后,藏着影视圈最不堪的真相。

连续追完《沉默的荣耀》,我在豆瓣上打出四星,却在朋友圈只给了两星推荐。这种分裂的评价,恰恰源于剧中那些让人如鲠在喉的表演片段。

打开这份在各大论坛疯传的评分榜,我一度怀疑自己的审美是否已经脱离大众。于和伟的9.8分屈居第二尚可理解,但隆妮那场被观众吐槽为"尬出天际"的美人计戏码,竟然获得与其他老戏骨比肩的满分?

这让我想起近期某制片人在私下聊天的感慨:"现在的好演技标准,已经从'演得像'降格为'演不垮'。"

当我们在为余皑磊的一个眼神、于和伟的一次手指颤抖而惊艳时,却有人把"记得住台词"当成了值得表扬的敬业标准。

这种标准的滑坡,直接体现在评分上。据我观察,这份评分榜中争议最大的几位演员,其粉丝在社交媒体上的控评行为最为活跃。

在某知名影视论坛,为隆妮辩护的帖子中,近七成来自注册时间不足半年的新账号。数据污染,已经成为扭曲演技评价的第一杀手。

必须承认,于和伟在这部剧中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的克制"。他让我最震撼的,不是那些大段台词的戏份,而是他在得知战友牺牲后,独自在书房的那场戏。

镜头里,他缓缓拿起战友留下的怀表,手指在表盖上轻轻摩挲。没有眼泪,没有痛哭,只是喉结微微滚动,然后深吸一口气,将怀表收进抽屉。整个过程不到二十秒,却让我这个荧幕外的观众感受到了什么叫'无声的悲恸'。

但为什么这样的表演会"输"给余皑磊?

这与当下观众的审美偏好密切相关。在短视频时代,外放、张扬、极具冲击力的表演往往更容易被记住。

余皑磊饰演的谷正文,在审讯室那场戏中青筋暴起、眼神癫狂的状态,确实更具"画面冲击力"。而于和伟这种需要细品的内心戏,在二倍速观剧成为常态的今天,确实容易被忽视。

这不仅是于和伟个人的困境,更是所有擅长"收着演"的演员共同面临的挑战。

隆妮饰演的黎晴,无疑是全剧最大的败笔。但比她的演技更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这样的演员能屡次获得重要角色?

当下影视行业陷入"寒冬",投资方为降低风险,更倾向于选择"带资进组"或"平台推荐"的演员。

这就导致了《沉默的荣耀》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戏骨们负责撑起艺术质量,而某些演员则负责满足资本的需求。

这与《觉醒年代》的选角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的导演张永新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选角的首要原则是形神兼备,绝不将就。"而如今,"不将就"越来越多地让位于"不得已"。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选角逻辑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演技不足的演员通过大制作刷履历,积累的"资历"又成为他们获取下一个重要角色的筹码。

而真正有实力的新人,却连试镜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这份评分榜的争议,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下影视评价体系的公信力正在流失。

我在追踪这部剧的舆论反馈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主打年轻用户的某平台,隆妮的评分高达9.5;而在用户年龄层偏大的知乎,她的得分却不及格。

这种极端的评分分裂,说明不同的评价场域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信息茧房"。

更严重的是,评分本身也开始被异化为粉黑大战的工具。我注意到,在某个评分平台上,给隆妮打一星的用户中,有相当比例是在剧集开播当天就给出了评价,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观剧的范畴。

当评分不再是观剧心得的真实反映,而成为立场站队的表态时,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判断一部剧的优劣?

数据显示,《沉默的荣耀》中隆妮出场剧集的回看率,明显低于其他剧情段落。观众正在用"指尖投票"——快进,成了最直接的差评。

这种来自观众的真实反馈,或许比任何评分都更有说服力。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表示,他们在推荐这部剧时都会加上一句:"看到隆妮的部分可以快进。"

这种"选择性观看"的兴起,实际上标志着观众审美的成熟。大家不再全盘接受制作方提供的内容,而是学会了自己做编辑,从注水的剧集中提炼精华。

关掉播放页面,我脑海中回荡着于和伟那段精彩的无声表演,也浮现出隆妮那些令人出戏的片段。这种观剧体验的分裂,或许正是当下影视行业现状的最佳隐喻。

当混日子的演员退场,好剧本与真演技才能重回C位。而作为观众,我们每一次理性的批评,每一次果断的快进,都是在为想要看到的影视未来投票。

毕竟,真正的演技从来不需要满分来证明,它能穿越屏幕,直抵人心。而虚假的评分,终将在时间面前露出原形。

来源:巴黎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