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他才是最大败笔,全程像喝醉酒,慌忙急躁太出戏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1 15:59 2

摘要:央视索福瑞的数据不会说谎:第三周,《沉默的荣耀》稳稳坐在同时段第一,却把口碑一路坐穿。

“1.5%的收视率像一记闷棍,把豆瓣6.4分敲得嗡嗡响。

”——昨晚刷到这条弹幕,屏幕外的人也跟着耳根子发红。

央视索福瑞的数据不会说谎:第三周,《沉默的荣耀》稳稳坐在同时段第一,却把口碑一路坐穿。

观众像集体参加了一场“陪太子读书”的考试,卷子发下来才发现,历史题被改成了表演课。

先说最招骂的蔡孝乾。

喻恩泰把这位“台湾省工委书记”演成一只随时会打翻墨水瓶的猫,肩膀一抖,观众就提前替他写好叛变口供。

导演张永新出来打圆场:这叫“预埋缺陷”,怕观众后面转不过弯。

可历史学者不吃这套——原型确实犯过错,但错不等于怂,更不等于把革命演成小品。

有人搬出《吴石传》里的原话:蔡当年是“一把能把整把火柴划着的人”,到了剧里却连划火柴都手抖,难怪老派观众直揉胸口:“我党派去的人,就这?

再说黎晴。

剧本里没这姑娘,凭空掉下来,一落地就负责把男主的理性与感性撕成两半。

隆妮演得不算灾难,但眼神飘,像一边背台词一边算外卖时间。

轧戏传闻一出,网友立刻给她配了BGM:“我忙着拯救台湾,也忙着拯救上海甲方。

”经纪公司甩出声明,却不敢甩出通告单——业内人心知肚明,献礼剧也逃不过“工期压成相片”的老毛病。

央视文艺频道干脆把镜头对准横店:一群戏服还没脱的年轻演员,转场大巴上啃面包,眼袋比台词深。

画外音很温柔,也很冷——“正剧的脸,不该是流量赶场的高清合影。

最尴尬的是吴太太。

曾黎一出场,弹幕齐刷“姐,你的苹果肌先我一步入党”。

感情戏被批注水,其实冤枉——史料里吴石将军确有一位默契的夫人,只是剧里把默契改成了“你听我解释”的循环。

观众不是讨厌感情,是讨厌那张永远紧绷的脸,像把历史剧切成医美广告。

有人调侃:“吴太太的皱纹被拉平了,革命的褶皱也被拉平了。

收视与评分的裂缝,说到底是一道老伤口:我们到底想在大屏幕上看见什么样的人?

是神,是人,还是自带弹幕的“缺陷标本”?

导演想玩“人性先抑后扬”,观众却只看见“抑”得太过,“扬”得没影。

历史顾问搬出档案,演员却拿到“慌张”二字就直奔表情包;观众想看见“信仰”怎么烧成灰烬再被点燃,镜头却只给灰烬,不给火种。

央视内部已经放风:以后献礼剧先锁档期,再锁演员,轧戏一律退片。

听起来像家长拍桌子,细品却是行业给自己找台阶——再让“6.4分冠军”多来几次,主旋律就要变成主“旋”律:观众旋即换台,遥控器旋即落地。

剩下七集,剧组还有机会把裂缝缝上。

办法也老土:让蔡孝乾在叛变前夜把《论持久战》的边角翻卷,让黎晴的台词少点“我爱你”,多点“我怕死”,让吴太太的苹果肌在哭戏里彻底塌方。

观众不怕人物矮,怕的是矮得千篇一律;不怕英雄犯错,怕的是犯错只为热搜爆点。

只要后面能把“人”字写完整,收视和评分未必不能握手言和——毕竟,大家打开电视,想看的不是1.5%的数字,而是数字背后,那个曾经把脑袋别在腰上也要往对岸游去的真实灵魂。

来源:剧集追踪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