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星空》与历史的岔路:曹操的“急”与汉献帝的“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0 19:29 1

摘要:在《三国的星空》中,曹操与汉献帝被塑造成一对惺惺相惜的“君臣CP”,这种浪漫化的叙事如同给历史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

在《三国的星空》中,曹操与汉献帝被塑造成一对惺惺相惜的“君臣CP”,这种浪漫化的叙事如同给历史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

然而当我们掀开这层外衣,看到的却是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曹操——一个在政治棋局中“操之过急”的棋手。

正是因为他的急不可耐,急功近利,急不择食,以至于后世将他归类到了跟王莽并列的篡逆。

建安元年的洛阳,如同一盘散沙。

动画片中,汉献帝历经千辛万苦,总算回到了洛阳。不愿住在相对完整的董卓的府邸。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汉献帝住在了老太监的家里。

丙辰,行至洛阳,幸故常侍赵忠宅。

汉献帝是安顿下来了,手下的杨奉与韩暹两派人马的争斗却又开始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即便汉室衰微,环绕在汉献帝周围,还有很多的“护驾军阀”。其中有想“入编”的黄巾军,有想“吸血”的外戚,甚至有心怀不轨的各路军阀。

黄巾旧部:杨奉、杨定、韩暹、李乐等人。

外戚势力:董承、伏完等人。

地方太守:内郡太守张杨、河东郡太守王邑。

各方势力相互倾轧,在这片权利的废墟上明争暗斗。

《三国志》记载:“董承、张杨欲以天子还雎阳,杨奉、李乐不欲,由是诸将更相疑贰。 二月,韩暹攻董承,承奔野王。韩暹屯闻喜,胡才、杨奉之坞乡。胡才欲攻韩暹,上使人逾止之。”

这段史料,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汉献帝身边的错综复杂的状况,洛阳城上演着一场关于“权利的游戏”。

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议郎董昭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双方合作的建议。

建安元年6月,杨奉等人在途中与朝臣共表曹操为镇东将军,曹操这才正式荣升为朝廷命官。

换句话说,直到6月,汉献帝才知道有曹操这么一号人物。

经过一番缜密的谋划,曹操趁杨奉等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赶走了韩暹。

随后,曹操借口洛阳残破,带着汉献帝与官员们迁往许县,杨奉反应过来后追之不及。

曹操奉迎天子定都许昌,随之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殿宇,设立宗庙社稷。

迁都许昌后的曹操,立刻展现出了他的“急性子”。

三个月内,他完成了三件大事:罢免三公、驱逐杨奉、自封大将军、武平侯。

这套令人眼花缭乱的“权力三连击”,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影响了整个建安时代。

曹操与汉献帝的“蜜月期”,短暂得令人窒息。

在献帝看来,曹阿瞒简直就是拔鸟无情的渣男。

汉献帝迁都是在建安元年九月,到了许昌之后,曹操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司徒淳于嘉,等汉朝“三公”全部罢免。

到了十月,曹操就直接驱逐了对自己最具威胁力的护驾军阀杨奉。

“冬十月,公征(杨)奉,奉南奔袁术。”

十一月,曹操任命自己为大将军、司空,三公之中只剩下最老实的赵温还在任。

曹操对于杨彪的迫害,堪称曹老板早期最大的政治失误。

建安二年,曹操以“欲图废置”的罪名,将这位百官之首,弘农杨氏的家主,关进大牢,由满宠进行审问。

同时,杨彪的“守尚书“职务被罢免,被转移给了荀彧。这种急转直下的关系变化,暴露了曹操早期政治智慧的青涩。

《后汉书杨彪传》记载:时,袁术借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幼以大逆。”

满宠虽然狠厉,但同时具有很高的处世智慧和政治手段,杨彪的冤狱是一件十分棘手之案,处理轻了,忌惮杨彪的曹操不会善罢甘休,且可能迁怒于满宠:

处理过重又会得罪朝中大多数官员,当时朝中两位大名士孔融与荀彧就一齐出来为杨彪求情。

面对这种两难局面,满宠知道曹操既然选择动手,自己就不能草草结束此案,需要给他一个交代。

因此,即使杨彪是朝中首望,即使孔融和荀彧事先嘱咐满宠不要虐待。满宠还是严刑拷打杨彪,“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

之后,曹操果然顶不住压力释放了杨彪,“即日放出彪。”

当时曹操确实还不足以承受冤杀杨彪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他刚刚获得权柄一年左右,尚且根基不稳、实力不足、声望不够。

曹操在看到汉朝大臣们依然同气连枝之后,他才明白想要彻底掌控朝中权力并不能一跋而就,需要做长期打算。

这位弘农杨氏的家主,不仅是士林领袖,更是朝堂的定海神针。

曹操以“欲图废置”的罪名将其下狱,无异于向整个士族阶层宣战。

他的“急不可耐”,让他过早地撕下了忠臣的伪装,将权臣的野心暴露无遗,从而激起了汉室旧臣最激烈的反弹;

即便是曹操此时就有了篡汉之心,也完全可以先对汉朝士人与官员们以礼相待。

比如在讨伐杨奉、占据九江郡的袁术、立下战功后,再将徐徐图之,慢慢地将毫无实权的朝中大臣全部换成自己亲信也为时不晚。

此时,只需要严格筛选掌握武事的职位和控制禁军的人数和来源即可。

如果曹操一开始就是以忠臣姿态慢慢获得士人们的信任,将兖州和豫州的地盘彻底稳固下来之后,在上奏排斥竞争对手,独占护驾之功。

建安四年,曹操授予杨彪“太常”的官职,略微掩饰了自己的异心。

他的“操之过急”,如同一柄双刃剑,在刺向对手的同时,也割伤了自己,使得他的霸业之路上,始终伴随着后方不稳的隐忧与道义失据的代价。

建安二年的张绣之变,更是将曹操急躁性格的代价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桩风流公案后,曹操被张绣击败。不仅让曹操失去了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更让原本稳固的南阳得而复失。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传为笑谈的 “曹老板一炮害三贤” 。

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在与袁绍的官渡拉锯战中完全处于下风。

据《三国志·赵伊传》记载,曹操后方大部分地区竟然与袁绍通谋,不给曹操缴纳粮食。

曹操统治区域的“诸郡并叛”,揭示了急躁擅权带来的深层危机。当大部分郡县选择与袁绍暗通款曲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军事统帅的困境,更是一个政治家的失败。

曹操的“急”,让他赢得了挟天子的先机,却也埋下了统治根基的隐患。

这种矛盾如同他性格的双生阴影:一方面是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是对过程的无暇经营。

就像一个急于收获的农夫,在果实尚未成熟时就强行采摘,最终尝到的是青涩的滋味。

从建安元年的急躁青年,到建安十三年沉稳的阴险丞相,这条成长之路是用无数政治失误铺就的。

《三国的星空》可以编织“君臣CP”的浪漫想象,真实历史上的曹操,在汉献帝面前的每一次进退,都是一场精心计算却又时常失控的权力博弈。

他的“急”,既是个人性格的烙印,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大厦将倾的时代,容不得从容不迫,却也经不起操之过急。

然而,正是这早期的“急”,与后来的“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赤壁之战的生死考验,曹魏内部的暗流涌动,最终磨砺了曹操的心性。

他从一个急赤白脸的“急先锋”,蜕变为一个老辣深沉的“政治家”。他学会了在进退之间权衡,在刚柔之中施政,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曹氏权力基石。

曹操用他前半生的“急”,证明了机遇的稍纵即逝;又用他后半生的“稳”,诠释了基业的来之不易。他的“急”,是乱世生存的本能,是雄心驱动的必然,也是其性格与命运的注脚。

在三国那片群星璀璨却又暗流汹涌的夜空下,曹操无疑是最耀眼也最矛盾的星辰之一——他既是汉室的掘墓人,也是新秩序的奠基者。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奸雄,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奋力搏击的枭雄。

来源:白羽居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