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侵略者借助战争摧毁了文化人士对和平的憧憬,“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唯有挺身而出展开抗争。
日本侵略者借助战争摧毁了文化人士对和平的憧憬,“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唯有挺身而出展开抗争。
他们要么投身军队抗击敌人,要么加入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
文化既能汇聚民众意志,也能唤醒麻木的国人,某些时候其影响力甚至远超子弹的穿透力。
继《归队》之后,央视一套与全网迎来了一部风格独特的抗战题材电视剧《阵地》。
这部剧集由高希希担任导演,冯绍峰、李晨、王丽坤、徐璐担任领衔主演,王劲松与刘劲以特别出演的身份参与其中。
剧集刚开播便创下最高1.98%的收视率,同时收获了良好口碑,得到不少观众好评。
01、历史背景与主创制作特色
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间的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首次聚焦并展现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化抗战历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克农与夏衍遵照周恩来和党中央的指示,南下前往桂林,在抗日战场的大后方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并重新出版《救亡日报》。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刚刚逝世不久,在鲁迅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名家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化界精英包括郭沫若、田汉、焦菊隐、巴金、徐悲鸿、丰子恺、柳亚子、陶行知、欧阳予倩等上百位文化、教育、艺术领域的杰出人士。
他们借助新闻报道、文学创作、戏剧表演、音乐创作、美术作品等多种形式,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战文化运动。
导演高希希曾执导《历史的天空》《毛泽东》《大决战》等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他擅长把控宏大的历史场景与复杂的人物关系,其创作的作品既具备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内涵。
编剧钱林森的代表作品有《大宋提刑官》《长沙保卫战》,他善于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平衡剧情的戏剧张力。
剧组前往桂林进行实地取景,并复原了当年的《救亡日报》编辑部、广西艺术馆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02、主要角色及演员分析
夏衍(冯绍峰饰)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电影与戏剧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夏衍同时也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创始人与组织者,在剧中他担任《救亡日报》的总编辑一职。
冯绍峰在表演中既展现出文人的文雅气质,又体现出战士的勇敢果决,精准呈现了文化人应有的气节与风骨。
李克农(李晨饰)
李克农素有“中共特工王”的美誉,主要负责保护党中央及重要领导人的安全,在剧中他的身份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主任。
李晨自身的军人经历与硬朗气质,为这个智勇双全的传奇人物赋予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安娥(王丽坤饰)
安娥是中国近现代文化领域才华出众、多才多艺的知名人士,也被称作“第一红色女特工”,在剧中她承担着连接文化界名人与党组织的重要角色。
王丽坤身上兼具温婉与英气的气质,通过表演展现了这位女作家在文化抗战中做出的特殊贡献。
任素宁(徐璐饰)
任素宁是剧中虚构的角色,她是一名爱国女大学生,不仅热爱文学,还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她以自身经历的苦难与血泪为素材,记录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残暴行径,用亲身经历与文字揭露日军的谎言。
在徐璐的演绎下,这个角色看似柔弱,内心却十分坚强,成为抗战时期以笔墨为武器的典型代表。
郭沫若(王劲松饰)
抗战时期的郭沫若,既是坚定的爱国者,也是杰出的文化战士与优秀的组织者。
剧中提到,他因发表批判蒋介石的文章而被迫流亡日本十年,回国后接受周恩来的邀请,担任《救亡日报》的社长。
王劲松自身儒雅斯文的形象与气质,与郭沫若作为知识分子的状态高度契合。
周恩来(刘劲饰)
作为党的代表,周恩来全程参与了《救亡日报》从筹备到发行的整个过程,在剧中他负责向文化界传递党中央的思想与指示。
刘劲是目前饰演周恩来次数最多的演员,其表演在外形与精神气质上都与周恩来高度一致。
03、前两集核心剧情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故事线
剧集开篇围绕两场“归来”展开叙事。
夏衍回到桂林后,在安娥的安排下与李克农见面,期间意外与周恩来首次会面,两人此前虽未谋面却早已相互了解。
周恩来在会面中宣布党中央决定创办《救亡日报》,并任命夏衍担任主编。
在日本流亡十年的郭沫若乘坐船只返回祖国,夏衍与安娥前往码头迎接。
面对国民政府发布的通缉令,郭沫若从容表示:“我是炎黄子孙,只是回到自己的国家,没什么可害怕的。”
《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办前后,恰逢淞沪会战爆发。
随着抗战局势的变化,中国大半领土先后被日军占领,夏衍与郭沫若先转移到广州,之后又前往武汉。
最终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以夏衍、李克农为核心,带领两支队伍前往抗战大后方桂林,构建起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该剧还加入了一条关于个人艺术创作的故事线。
任素宁是一名爱国女大学生,曾在《救亡日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过文章。
南京沦陷后,她亲眼目睹父母死在日军的枪口下,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最终侥幸从这场灾难中逃脱。
在逃亡途中,她用文字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写下了数万字的文稿。
但出版社却以“时机不合适”为由婉拒了她的文稿,这一经历为她后续的成长与抗争埋下了伏笔。
04、剧作价值与现实意义
《阵地》打破了传统抗战剧的叙事模式,采用多线并行、群像刻画的叙事手法。
通过二十多位历史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文化界与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抗战文化运动。
该剧着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具有远见卓识的文化战略,揭示出文化阵地与正面战场同等重要的道理。
剧中以“笔墨为刀枪、文心铸长城”的创作理念为核心,深刻阐释了文化力量如何成为唤醒民众、凝聚人心、抵抗外来侵略的重要武器。
文化阵地必须有人坚守,否则报刊上就会充斥着日本侵略者美化侵略的谎言,或是周佛海等汉奸宣扬的“投降论”。
文化人士以创办报刊为阵地,用尖锐有力的文字揭露日军的残暴行径,唤醒民众的抗战决心。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当下,日本政府仍未对战争历史进行深刻反思,例如日本右翼势力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还指责中国方面夸大事实、编造谎言。
由此可见,文化阵地的坚守至今仍有必要,我们必须主动占据这一重要阵地。
后记
《阵地》将个体命运与历史潮流紧密结合,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融入了爱国女大学生的个人遭遇,让“家国一体”的理念得到了切实体现。
这部剧让我们看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群没有武器的文化人士如何用笔墨坚守阵地,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更在于让当代观众重新认识到文化阵地的重要性。
来源:剪剧为乐的萧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