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播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周至柔的出镜率相当之高,而且跟一群穿绿呢军装的将官不同,首次露面就身穿颜色特殊的空军制服,字幕介绍为:“代理参谋总长、空军总司令周至柔,陆军二级上将”,然而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观众,立马看出了重大bug:不对嘛,肩章明明是空军中将!
热播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周至柔的出镜率相当之高,而且跟一群穿绿呢军装的将官不同,首次露面就身穿颜色特殊的空军制服,字幕介绍为:“代理参谋总长、空军总司令周至柔,陆军二级上将”,然而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观众,立马看出了重大bug:不对嘛,肩章明明是空军中将!
(字幕有问题)
首先说明下民国空军的军衔样式:肩章上有一道粗杠是校官、有两道粗杠是将官;二道粗杠加一道细杠为空军少将,加二道细杠为空军中将,因此剧中周至柔肩上的军衔标识,百分百是“空军中将”!
既然是空军中将的军衔,为什么却标注为陆军二级上将呢?军种和级别都不符,显然是有问题的,不过问题究竟出在哪,绝大部分观众肯定搞不清,这个事也确实挺复杂,需要一层一层掰扯清楚。
逃离大陆之初,“国防部长”为老牌军阀阎锡山,陆军一级上将,名义上的头号军事长官;掌握军令和作战实权的“参谋总长”,则是嫡系将领顾祝同,陆军二级上将;周至柔作为军种总司令,直接隶属于参谋总长。
阎锡山早成为光杆司令了,一个没有军权的军阀,在民国年间放个屁都不响,只不过临时充个门面,毕竟资历深军衔高,阎锡山要是真敢在台北发号施令,一准脑袋烧糊涂了,总得摆正位置噻!
(民国空军肩章)
一、陆军中将奉命组建空军
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的周至柔,老家浙江台州,这两个条件特有优势:在军校,人家跟陈诚、罗卓英是同学,关系贼铁的那种;浙江人,是成为嫡系将领的敲门砖,有道是“黄浙陆一”,想不飞黄腾达都难。
1924年周至柔任黄埔军校上尉教官,从此跟陈诚捆在了一起,陈诚当团长他是团附,陈诚当21师师长他当参谋长,陈诚当第11师师长他当旅长,陈诚当十八军军长他当师长,终于混成了土木系“四大金刚”。
1933年,周至柔在十八军副军长任上,经陈诚力荐,奉命出洋考察航空,回国后上呈空军建设计划书,获得嘉许,旋被任命为中央航空学校的校长,1935年初再升任“航空委员会主任”,开始跨界履职。
也就是说,周至柔已然成为民国空军的创始人物,受宠程度直线上升,空军那可是烧钱的地方,于是蒋某人亲兼“航空委员会委员长”、蒋夫人亲兼“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就问你重视不重视?
(早年的罗卓英、陈诚、周至柔)
1936年春,周至柔叙任“陆军中将”衔,为什么空军的老大要授陆军的军衔呢?主要原因,是彼时的空军,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航委会更像一个“军种筹建处”,既没有空军司令部,也没多少飞机和部队。
换言之,空军还不具备成体系授衔的条件,航空委员会所属官兵,虽然1933年底集体佩戴了专属标识,却没有专门的军衔,只能算从陆军剥离的开始,而空军正式成军的时间点,大抵在1937年左右。
而30年代中期的军衔铨叙,又非常严格和正规,注意后来泛滥的只是职务军衔!首批铨叙时陆、海军的将官员额,也卡得很死,资历职务军功均得达标,而空军的体量太小,任何职务都达不到授予将官的标准!
陆海军首批铨叙都有一级、二级上将,而空军不仅没有授上将和中将,甚至连一个少将都没有!直到民国空军稍具规模后,1937年才出现第一个空军少将,还是从广东空军投过来的老资格黄光锐。
周至柔的硬件摆在那,又是从陆军转行过来的,特别在陆军系统授衔,也算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了,比如后来的空军副总司令、黄埔一期生王叔铭,1937年只叙任为“空军少校”,可见空军当时的弱势。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空军投入对日作战,航委会成立了空军作战前敌总指挥部,周至柔从此成为专职空军将领,而且按程序改授空军军衔,当然晋升节奏得特别提速,之前是陆军中将,不能太委屈了。
1938年4月:授空军上校,任航空委员会主任兼中央航校教育长;
1939年5月:晋空军少将,任航空委员会本级主任;
1943年1月:晋空军中将,任航空委员会一级主任;
1946年5月:以空军中将衔,正式出任民国空军总司令。
注意时间点,周至柔从空军上校到中将,只用了四年多时间,明显属于特例,而且在大陆时期,民国空军的最高军衔只是空军中将,毕竟建制规模跟陆军完全不成比例。
(周至柔)
二、代理参谋总长并未晋衔
空军的最高军衔既然到了中将,王叔铭1948年也破格晋升为“空军少将”,从此以后空军的周总司令,当然改穿空军中将制服:《沉默的荣耀》周至柔的出场镜头,无论是服装还是军衔,基本是符合历史的。
之前撰文说明过,陈诚在1949年初被任命为“台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土木系的势力,得以在逃台之初达到了峰值,且嫡系将领在大陆损失惨重,周至柔作为四大金刚之一,必然得到进一步重用。
1949年晚些时候,台北存在两套高级军事指挥机构,一是所谓的“国防部”,属于政府机构,阎锡山识趣不管事,由参谋总长顾祝同代理“防长”,顾祝同呢又兼着西南军政长官,经常性坐镇重庆广州等地,督导西南和华南的战事。
二是陈诚的“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主要负责华东沿海地区的作战,也包括舟山群岛和金门厦门等等,在六名“副长官”中有三名是土木系的,按排名分别是林蔚、罗卓英和郭忏,四大金刚竟然到了仨!
(注意陈诚的介绍)
防长只是个牌位不敢管事,代防长兼总长又不在台北,总得有嫡系将领负责“国防部”的日常工作才行,于是土木系的空军总司令周至柔,1949年秋擢升为“代理参谋总长”,实际总管“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的工作。
人事和职务的变动是有些乱,总之吴石将军在1949年10月底,意外晋升“参谋次长”以后,就成为周至柔的助手和直接下级,经常打交道,对手戏少不了,也就难怪在剧中,周代总长的出镜率较高。
不过要注意,周至柔作为代总长,原则上是可以“职衔不符”的,是故并没有第一时间晋衔,比如各军政长官的军衔,按规定应由陆军二级上将以上者担任,白崇禧、陈诚、朱绍良、余汉谋等,也都符合这一标准。
而“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的胡宗南,却可以在1949年底,代理了“西南军政长官”,也就是说,既然是临时性的职务,条件可以适当放宽,这位天子第一门生真正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已经是1955年的事情了。
所以从1949年秋到1950年3月,“代总长”周至柔仍是空军中将的军衔,并没有晋级二级上将,剧中连他的副官都穿着空军制服,也算是用心了,可惜的是,字幕介绍却出现了不该有错误!
因为周至柔真正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已是1950年的4月份!原因很简单,3月间“代理”两个字终于去掉了,顾祝同正式接任“防长”,而周至柔正式接任“总长”,为了职衔相符,必须走程序再晋一级军衔了!
可是《沉默的荣耀》剧情的主要时段,都集中在1950年3月之前,周至柔还是中将衔呢,说明剧组在历史考证方面,火候还是差了一丢丢!
(周至柔空军中将旧照)
三、周至柔最高军衔为陆军一级上将
吴石将军1949年10月29日到任参谋次长,1950年3月1日因身份暴露被捕,在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顶头上司周至柔的实际军衔只是空军中将,那么在剧中出现“陆军二级上将”的介绍,明显是错误的。
历史文献和影视剧关于军衔的介绍,必须是“即时和同步”的,换句话说,应该是当时挂什么军衔就标注什么军衔,这方面经常出现不严谨不专业的情况,比如薛岳直到1965年,才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但在抗日战争的三次长沙会战时期,其军衔还只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解放战争中也不过是陆军二级上将,如果《长沙保卫战》、《解放》等战争电视剧中,薛岳出场时的人物介绍便是陆军一级上将,显然不伦不类!
甚至给人以穿越的感觉,因此《沉默的荣耀》剧中,在吴石将军被捕之前,关于周至柔的背景介绍中职务没有问题,但军衔绝对应该写作“空军中将”,而不能写作“陆军二级上将”,明明中将肩章在那扛着呢!
其实剧中类似的错误不止一处,顾祝同当时的军衔是陆军二级上将,结果介绍为“陆军一级上将”(后来的最高军衔);林蔚当时的军衔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结果介绍为“陆军二级上将”(后来的最高军衔),略显遗憾。
有人肯定会说,字幕介绍写人物最高军衔无伤大雅嘛?非也,军衔和职务讲究的是“衔级配套”甚至是“一职一衔”,以周至柔为例,生前的最高军衔其实是陆军一级上将,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说不通的!
顺便解释一下,周至柔转正总长以后,为什么不能直接晋升“空军二级上将”呢?一方面,空军当时还没有上将员额设置,需要出台相关的条例才行,而陆军有现成的规章和空额,免去诸多麻烦。
(逃台后上将的肩章样式改了)
二是周至柔为表忠诚勤勉,主动辞去了空军总司令的实权兼职,彻底离开空军系统,既然军衔是因为晋升“参谋总长”而获得,跟空军已没有任何关系,自然要改回陆军授衔,周至柔由此也深得蒋氏父子嘉许。
如此到了1951年6月,周至柔再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间隔时间竟然只有一年多,可见宠信程度之深!在经历了逃台初期的人心惶惶后,相关的铨叙补充条例总算出台,空军终于有了上将员额的设置。
因此继任空军总司令的王叔铭,1953年10月晋升“空军二级上将”,五年之后再晋“空军一级上将”,两次成为民国空军最高军衔的获得者;周至柔其后则恩宠不衰,历任要职,1986年因病离世,年87。
来源:亮仔说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