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没见过主旋律,是没见过这么“狠”的——赵丽颖一张1983年的介绍信道具,被粉丝放大八倍,公章边缘的毛刺都清清楚楚;黄晓明瘦到腮帮子凹进去,蹲在路边啃馒头,被当成真民工,剧组打饭阿姨多给他舀了两勺菜。
“36集,央视一套黄金档,2024开年第一炮。
”
刷到这条路透的时候,正在地铁上,差点坐过站。
不是没见过主旋律,是没见过这么“狠”的——赵丽颖一张1983年的介绍信道具,被粉丝放大八倍,公章边缘的毛刺都清清楚楚;黄晓明瘦到腮帮子凹进去,蹲在路边啃馒头,被当成真民工,剧组打饭阿姨多给他舀了两勺菜。
更狠的是朱媛媛。
最后一场戏,她烧到39℃,脸像纸一样白,一句“村子不富,我不闭眼”愣是喊得全场鸦雀无声。
导演喊“过”那一刻,她直接瘫在土炕上,工作人员冲上去脱戏服,里层湿得能拧出水。
杀青那天,没人组织,所有演员自发排成一排,冲她鞠了一躬。
现在听说协会要用她的名字设个表演奖,第一届就放在《造城者》首映——算是对老戏骨的最后一次聚光灯。
为了搭出80年代的东海边小城,美术组愣是把一片荒地种出了“时间”。
供销社的玻璃柜台是跑遍四省旧货市场淘的,柜台玻璃上还有当年用圆珠笔写的“鸡蛋2毛一个”;村委大院的喇叭,型号对不上,道具师自己拿铁皮敲了一个,录好《在希望的田野上》循环播放,演员一进片场就自动驼背,说“听见这喇叭,腿就软,像回到交公粮那年”。
方言老师更绝。
赵丽颖台词里30%是胶东方言,她怕观众听不懂,先录一版普通话,再录一版方言,最后混着来。
预告片里她一句“德诚,你慢些儿跑”,弹幕齐刷“乡音杀我”。
黄晓明更拼,三个月跟着原型人物——一个真·乡镇干部——每天跑工地、调解宅基地纠纷,晒脱三层皮。
原型家属看完定妆照,拉着他的手说“就是我爸年轻时那个愁样”。
音乐一出,鸡皮疙瘩掉一地。
《人世间》的配乐张镒麟把山东小调《赶集》拆成音符,重新拼成主题曲,雷佳一嗓子“哎~海风吹过来”,镜头扫过盐碱地变高楼,弹幕直接泪目:“这哪是剧,是我爸妈的青春。
”
猫眼想看人数飙到2亿,什么概念?
等于每七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点了“预约”。
评论区最高赞只有八个字:“山海情后,终于等到。
”有人担心主旋律太苦,老粉回怼:“放心,这次不强行上价值,讲的是‘人’——人怎么把一片盐碱地哄成孩子,怎么把烂泥塘哄成CBD。
”
最戳心的其实是幕后小花絮:拍暴雨夜搬迁,群演里有个真·拆迁户大爷,拍完抱着道具门框不撒手,说“当年我家老房门就是这门,我爹扛着它走的”。
导演没喊停,摄影机偷偷摇过去,大爷那句“我爹走得太急了,没带上我”被全保留,正片里一闪而过,字幕连名字都没打,却成了全剧最锋利的刀片。
所以,别再说主旋律“远”。
当赵丽颖用方言喊出“咱们村儿,要亮灯啦”,当黄晓明把安全帽扣在小孩头上,当朱媛媛在病床上还惦记“村口那盏路灯得换瓦数大点的”,你会发现,所谓“造城”,造的哪是楼,是把人心里塌掉的那块地方,重新支起来。
1月央一黄金档,36集,每晚两集,连播十八天。
已经有人开始打赌:只要第一集开头那声喇叭一响,全家没人能换台。
赌不赌?
来源:霏霏推热剧